科藝節|睇60次《春光乍洩》還原微縮場景 美指:做人度尺有分寸
港產片多年來創造無數經典,一名橫跨電視電影業及舞台劇界的美術設計師,憑着對電影的熱愛,完美復刻多個電影及電視劇微縮模型場景,包括《春光乍洩》、《胭脂扣》等,甚至仿如《CSI》般透過偵探推理,至少觀看同一電影逾60次,耗費一個月時間搜尋出電影中某一種牆紙花色,卻意外尋獲許多電影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有人認為他過度執迷,他卻將模型場景視為與電影舞台美術設計同一級別,強調做好一個場景比例,才能對得住觀眾。「做人有尺先有分寸,中間你點調動都好,但係基本原則唔應該改變。」
曾參與獲獎電影美術設計 沉迷微縮模型不惜通宵達旦
「做一個電影微縮場景連資料搜集,至少要4個月時間,或者好花時間,但係你會喺背後發現好多幕前不為人知的故事。」過去10年活躍於影視美術,舞台及服裝設計的馬家銘(Gene),曾參與電視電影及舞台劇等多部作品,包括《踏血尋梅》、《暖男爸爸》、《七人樂隊-別夜》、《緣路山旮旯》、《老公你好悶》等,當事業發展至中途,2019年自設微縮場景工作室,還原多部經典電影的場面,認為是表達一種熱愛電影的方式。「我熱愛電影場景嘅程度係每睇一套戲,都會諗呢間屋真實情況係點樣,例如我會透過窗戶同木門,以至地下木板嘅數目嚟計算室內面積。」
他稱每當工餘時間便專注於微縮模型,有時甚至會通宵達旦,只為還原原作細節,一支牙刷,一個水杯,甚至一張牆紙花色均不會放過。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去年創作一個1:12比例的電影《春光乍洩》室內場景時,至少觀看電影超過60次,以估算電影中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居所的面積、空間及擺設,起初尚算順利,直至找尋牆紙款式,突然陷入樽頸位。
造景獲悉電影不為人知一面
「根據電影的年份先用Google search縮窄範圍,搜尋95至96年代嘅南美牆紙,搵唔到,結果擴大搜索年份至八十至九十年代,又加入英美等主要牆紙出產國,都係搵唔到,要靠關係問返電影美指前輩張叔平,先知道當時係用人手一筆一筆咁畫上去,最終我要用電腦手繪臨摹牆紙花色,印完再打磨造舊造咗出嚟,前前後後花咗一個月時間。」
近期他再次嘗試模仿電影《胭脂扣》中十二少與如花抽鴉片煙的大廳環境,打造出一個1:12微縮場景,他同樣在牆紙款式上遇上難題,幾經翻查及詢問參與拍攝的幕後拍攝人員,才知道當年由於成本及其他原因,牆上花色竟來自本港一款九十年代的包書紙,由美指逐張貼上牆身完成,至今已經失傳,他只好透過電腦手繪方式臨摹,「做呢樣嘢嘅好處係手頭上無工作嘅時候,微縮場景係一個好好嘅媒介去創造同試練,同埋可以了解一套電影背後更多嘢,呢啲唔會喺睇戲時知道。」
工作與興趣抱同一原則:有尺做人先有分寸
受聘於電影電視或舞台的美指或場景設計均是受薪工作,但微縮造景很多時候是興趣先行,別人覺得浪費時間及心血,他反以度尺計算場景比例作比喻,認為做模型也好,電影美術設計也好,必須透過細節營造出觸動人心的畫面,「每一樣細節喺畫面內嗰一刻、嗰一秒,如果觸動唔到人心就冇㗎啦……所以把尺一定要有,因為有尺做人先有分寸,中間你點調動都好,但係基本原則唔應該改變。」
馬家銘透露,現時舞台劇或電影場景加入大量CG特效(Computer Graphics),但部分場景設計仍然依靠模型作估量,「早年我曾經參與一套戲講地下村莊,有啲類似九龍城寨,導演要求20日內搭建出地下村莊,有20幾間房,仲有一個廢棄貨倉,結果要先整咗個紙樣模型出嚟,唔係你估計唔到鏡頭穿插途經多個地點會發生咩事……如果冇一個實際比例或距離,就咁睇圖或擴增實境AR,接觸唔到就感覺唔到成個氣氛係點。」他相信把場景做好,結合音響及燈光等不同效果,才能成就一個個經典場面,讓觀眾一見難忘。
香港美指多年人才輩出 惟公眾不了解幕後分工
香港多年來美指人才輩出,張叔平、文念中、葉錦添等早已蜚聲國際,部分更獲邀參與荷里活電影或在內地大型電視劇身居要職,但馬家銘指一般人只認識藝員或導演等大崗位,對幕後人員分工所知不多,「我發覺同人講做電影,唔講做美術,啲人都係估做導演呀,通常呢啲講法,證明大眾對電影崗位唔係好清楚,來來去去演員、導演、攝影師,未見過有行外人好清楚咩叫美術指導,但係今次透過科藝節,介紹幕後工作人員背景或辛酸,都係一件好事。」
由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今年首度主辦科藝藝術節,配對14名舞台劇後「背後的人物」成6個組合,通過一連串工作坊及實驗交流,共同探討香港科藝的不同可行性,眾人以豐富的幕後舞台經驗,編作全新短篇作品,展示研究及創作成果。會場除了科藝演示,亦設立展覽記錄團隊的創作實驗過程,讓觀眾窺探劇場創作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展覽將於7月16至24日在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大盒進行,有興趣者可瀏覽官網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