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藝節|編程才子遇科網爆破「裸辭」入劇界:成功非用職業界定
隨着手機App及人工智能普及化,與編程(Programming)相關的大學科目早已成為「神科」,畢業生更成企業搶人目標。編程出身的楊振業20多年前在港大畢業時,不巧遇上2000年科網股爆破,好一段時期成為不甚吃香的職業,他毅然由網頁設計師「裸辭」,轉型成多媒體設計師及劇場導演,趕在科技平民化的時代中,成功將VR、動態捕捉等創科技術引入「限米煮限飯」的劇場中。對於有編程人員在區塊鏈賺大錢、大集團加薪搶人才做法,他看得淡然,「行行都有唔同, 醫生都可以搵唔到食,一個人身份唔係用職業去界定。」他樂在不同身份切換中探索藝術可能性,疫下為業界尋找新出路。
編程工作10年「裸辭」跳入劇界變Slash族
楊振業(Adrian)在劇場界身兼多個身份,他既是一名多媒體設計、劇場導演、錄像設計,以至演藝學院講師。若還原基本步,他本身是讀編程出身、九十年代末畢業於港大計算機工程系的「尖子」──以現今手機App支配着衣食住行及區塊鏈大熱的年代來看,編程被視為極具巿場價值的行業,學生畢業即成天之驕子,然而當年時不與他,「20年前畢業時正好遇上科網股爆破,有一段時間做編程師好唔吃香。」楊振業苦笑說。
不巧趕上行業際遇中最差時期的楊振業,選擇在一家公司從事網頁編程工作,一做便是10年,突然有一日忽發奇想。「寫編程寫到好沉悶,去到30歲左右心諗不如『裸辭』,轉工做另一樣嘢,咁啱好多年前兼職做劇團錄像,我已經唔係讀拍嘢出身,都有人搵我做嘢,覺得可以試下,於是開始全職工作。」
由於自身具有電腦基礎,又撞上科技平民化的年代,楊振業開始嘗試為劇界引入更多創科元素,例如7年前在劇場公映的話劇《小津風景》,身兼編劇、導演及錄像設計的他為了呈現戲中有戲的live cinema效果,意即將演員現場表演即時用器材拍攝再加現場剪接,以黑白灰的褪色舊片格調播放於劇場大屏幕,在資源緊絀下更見吃力。「嗰陣都幾艱巨,因為拍攝規模好似將電視台錄影廠搬過嚟咁,其實係無可能,因為呢個係一個劇場規模製作,唯有自己搵解決辦法,咁啱嗰陣開始用相機拍嘢,科技發展到一個階段,成本可以降低到普通製作人都可以負擔得到,咁就可以廣泛應用。」
劇場資源「限米煮限飯」 科技平民化有助降低成本
而去年7月公映、改編自卡爾維諾著名小說《看不見城巿》的話劇《給下一輪(虛擬)盛世的備忘錄》,整個故事模式是演員一邊演戲,一邊講述中外數個真假難辦的城巿時,現場觀眾便要不斷在虛與實的空間中來回切換,楊振業既要創造出360度環迴立體影像的虛擬場景,又要考慮劇場資源「限米煮限飯」下實踐心中所想,最終決定每場話劇只限40名觀眾,每人均配對一副VR視像裝置,讓觀眾能夠真正享受沉浸式VR劇場初體驗。「咁啱有個品牌出咗VR視像裝置,價錢平民化到二千幾蚊一副,可以做到好似VR tour梅花間竹咁睇晒成個故仔,都係一種新嘅嘗試,我哋講笑話等緊蘋果公司出VR就可以每人都有一副,以後就唔使買……當硬件去到人人都有嘅時候,就有好多可能性出現。」
隨着楊振業將創新科技如運用開源碼、流動電話、立體投影、動作捕捉、現場剪接等技術,引進劇場作品的應用中,其作品開始為人所熟悉,其多媒體設計曾於卑爾根、巴黎、南特、聖保羅、克拉科夫、新加坡、台北、北京等城市演出。他早前亦獲邀在演藝學院科藝製作系任職多媒體設計高級講師,為新生代介紹科技應用在劇界的可行性。
然而持續兩年多的疫情令劇場反覆停擺,整個業界猶如陷入長久靜默中,楊振業始終相信身處VR虛擬世界中,當可以用手拾起一枚西洋棋,再在虛擬手臂上按鍵下指令,便可由此創造無限可能。「雖然同荷里活級數相比仲有好大距離,例如阿凡達、漫威電影咁,唔係香港電影或舞台劇可以比得上 ,但係有好平民化嘅動態捕捉(motion capture)等技術出現咗,成本平到一個水平可以試用,就會有新構思,可以同主辦單位傾下點樣做,而我嘅角色就係透過探索或者試驗,令(應用)經驗更加豐富,讓更多人鍾意睇劇場。 」
由香港舞台技術及設計人員協會今年首度主辦科藝藝術節,配對14名舞台劇後「背後的人物」成6個組合,通過一連串工作坊及實驗交流,共同探討香港科藝的不同可行性,眾人以豐富的幕後舞台經驗,編作全新短篇作品,展示研究及創作成果。會場除了科藝演示,亦設立展覽記錄團隊的創作實驗過程,讓觀眾窺探劇場創作背後不為人知的一面,展覽將於7月16至24日在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大盒進行,有興趣者可瀏覽官網了解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