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選油尖旺6個「零消費」好hea處!
思匯政策研究所最近(24日)研究指出,油尖旺區為全港最少公共休憩用地的地區。油尖旺區面積6.55平方公里卻住上超過30萬人,每平方公里有47,000人。旺角的人均公共空間面積更只有0.6平方米,遠少於政府標準的2 平方米。不過即使按政府標準,也只相當於一格廁格大小。平日到旺角想揾個地方歇腳,朋友間總會想起一眾上樓文青cafe,可惜又要消費!為此記者嚴選6個免費開放、公眾容易到達的公共空間。
尖沙咀
聖安德烈堂
尖沙咀聖安德烈堂是二級歷史建築,建於1906年。具備甚有特色的紅磚外牆、尖拱窗戶和彩色玻璃窗。日佔時期,日軍囚禁牧師,並將教堂改為神道教神社。百多年過去,教堂仍保存妥善,並在2006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從彌敦道旁的入口進去,可到近年新建的生命中心的公眾花園休息,欣賞九龍區歷史最悠久的基督教教堂。
不過,這個花園的誕生,牽涉一宗保育爭議。2015年,教堂拆除100米長、過百年的毛石擋土牆,換上玻璃門出入口、玻璃簷篷頂、石屎牆的「生命中心」,能容納1000人聚會。而公眾庭園建於生命中心之上。從昔日的小山坡變成平台花園,整項工程花費1億5000萬。保育人士羅雅寧曾表示,聖安德烈堂的圍牆是尖沙咀地標之一,過去行人在彌敦道上便能仰視教堂,翻新工程破壞建築整體特色。
九龍公園
佔地13公頃的九龍公園,正位於柏麗購物大道之上,兩個出入口連接尖沙咀與佐敦,是區內大型休憩空間。這鬧市中的一片綠,原來前身是威菲路軍營(Whitfield Barracks),1892年建成。其實十九世紀的尖沙咀是軍事重地,與今天繁華的商業重鎮面貌大不相同。1839年,尖沙咀村民林維喜被英國水手打死,鴉片戰爭因此爆發之前,清廷和英國已經在尖沙咀展開前哨戰,史稱「九龍之戰」。鴉片戰爭後,英國獲得九龍半島,並選定現今九龍公園的位置駐防。軍營名字乃紀念威菲路(Henry Wase Whitfield)中將,他在1869年至1874年間任英軍中國地區、香港及海峽殖民地總司令。
日佔時期,軍營一度改為集中營,戰後恢復軍事用途直到1967年關閉。市政局接手開發公園,保留了軍營西面入口的護牆、軍營S4(今衞生教育展覽及資料中心)、S58(未開放)、S61及S62(今香港文物探知館)。還有未被開放的地道、防空洞。鄰近鬧市,又具歷史感,是尖沙咀Hea的首選。
油麻地
油麻地休憩花園
眾坊街天后廟前的廣場,是油麻地休憩花園,也是眾坊街(Public Square Street)街名所指的那座廣場,又由於有棵老榕樹遮蔭,這裏以前稱作「榕樹頭」。廣場採中式設計,設置棋桌和雲石板凳,2004年11月,榕樹頭被《時代雜誌(亞洲版)》選為「全亞洲最佳下棋地點」。平日經過,也見到不少長者在這裏消遣。
駿發花園廣場
到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看戲,對文青和戲迷來說,哪裏可以Hea?他們會答:麥當勞、茶餐廳、文青Cafe Mum's not home──清一色是要消費的地方。但原來,戲院對面的駿發花園廣場可以任坐唔嬲。根據地契,廣場每天上午6時至晚上10時向公眾開放。藝術片戲迷何先生定期到電影中心看戲,至今13年。他說,觀眾一般到戲院內的書店看書,而他有時會到廣場坐,「平日放學時間,廣場有很多小學生聚集玩耍。這一帶還有不少南亞青少年踩滑板、打板球。」
他更記得,電影中心曾經在廣場上舉辦露天放映會,包括獲1996年康城影展技術大獎的法國紀錄片《點蟲蟲》(Microcosmos: Le peuple de l'herbe)。記者向百老匯電影中心公關謝萬瑩小姐查詢是否真有其事,她指當時電影中心確實向房委會借場地辦露天放映會,後來因駿發花園居民投訴嘈音而停辦。然而,負責放映會的行政總監麥聖希出埠公幹,未能進一步講解當年詳情。
登打士街休憩處
如要在西洋菜南街到油麻地,登打士街休憩處是必經之路。這個休憩處鄰近潮流特區、柏裕商業中心、兆萬中心,等到朋友後即能開始購物、「掃街」,明顯有地理優勢。
旺角
麥花臣球場
西洋菜南街可說是旺角人流最密集的地方。旺角站E出口外,行人與等待的人一樣多。如果有朋友遲大到,不妨考慮從銀行中心走4個街口,到麥花臣球場的看台坐坐。球場有飲水機、公廁,以及看台上的座位,還有免費娛樂──睇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