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個泥人「回家」守護馬屎埔村?藝術壁畫令士多伯伯開金口

撰文:林綺琪
出版:更新:

對城市人而言,土地或許只能長出摩天大廈,和節節攀升的樓價;在鄉村裏,卻能孕育出人和植物的生命,甚至連結起土地上的人。
2014年底,在那個令人無力的傘後時期,要人關注新界東北發展、城鄉共生等概念,是難上加難。YMCArts、一班陶藝人與年青人們,興起利用馬屎埔村泥土創作藝術的念頭,透過邀請城鄉的人製作泥土,呈現210個不同姿態的泥土人,正正反映出創作者對守護土地的態度和感受。
泥人們在過去兩年巡迴過港九後,在馬屎埔村收地風波愈演愈烈的今年春天,回歸新界的村家作永久展覽,守護小村落。
攝影:林綺琪

210個泥人現時在馬屎埔村內永久展出,策劃人Sandy說,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到村內散步,加強村內外的連結。(林綺琪攝)

發掘可作陶泥的泥土  搓揉間重新關注土地

關於土地,陶藝創作人Rebeka認為,在支持與反對發展之間,可以說的其實還有很多,例如土地與人的關係:「我哋每個人對於土地、對於呢個地方都應該有一個連繫。」尤其在2014年底,那個令人感到無力的傘後時代,要令人重新關注土地、新界東北發展、城鄉共生等概念,比從前更困難。

從事陶藝創作的她,想到讓人從挖掘,到接觸、搓揉泥土之間,從親身的感受去重新認識人們腳下那片土地;再用本地村落的泥土,說村的故事。於是在2014年12月到15年3月間,Rebeka、另一陶藝人Ida、YMCArts及一班年青人,在馬屎埔村舉行了數個泥人工作坊。部分人會由在村內物色合適土地開始參與,發掘可用作陶泥的泥土,再一同挖掘、曬乾、剁碎、混合化學物、搓成一個個陶泥球,再讓210名參加者製作自己的泥人。

Becky(右)數年前說,希望有更多人知道馬屎埔,這幾年來,YMCArts、Rebeka(左)和一眾有心人在村內籌辦了音樂會、畫壁畫等,到現時的泥人製作活動,用輕鬆的方式讓人了解村的故事。(林綺琪攝)

泥土人  反映參加者喜歡温和方式護村

參加者,除了部分馬屎埔村村民外,有的對新界東北發展熟悉,也有只有基本概念的,有的則是純粹來參加一個親子活動。Rebeka說,她們在製作開始前,會問參加者:你們在城鄉共生這一議題面前,會有着怎樣的姿態?Rebeka問題很玄,她目的是引導參加者如何透過泥土人,呈現對城鄉共生的看法。是守護神,還是什麼?

參加者的泥人造型很多樣化,Rebeka說,有些創作者讓她出乎意料。如古洞村民高大姐將泥球製成了她與子孫們一家五口,在工作坊上的她很開朗、溫和,5個小泥人的表情卻是十分生氣,更拿着「還我家園」四個大字抗議。

也有參加者製作自己喜歡的卡通人物如叮噹,或是動物等。但大部分泥人的共通點,就是大多都拿着農作物微笑着,一臉平和。 Rebeka認為,這顯示了大部分參加者都想以溫和的方式,為馬屎埔村打氣,讓村民感到有愛。

古洞村民高大姐製作的泥人除了她自己,還有子孫等一家人。Rebeka說高大姐上工作坊時十分隨和平靜,掐出來的小泥人卻全部有着生氣的表情,還拿着「還我家園」的字句。(林綺琪攝)

連結村落與城市

除了泥人創作,事實上,自2010年起,YMCArts便在馬屎埔村內籌辦過不少計劃,如音樂會、在村民的房子外畫壁畫、製作藝術裝置等。YMCArts教育計劃主管高級項目統籌主任陳文儀(Sandy)說,在2010年反高鐵集會過後,她開始留意到不少新界村落正逐一消失。翌年她參加了馬屎埔導賞團,認識了村民區晞旻(Becky),問對方可有幫忙的事,對方說:「想多啲人知道馬屎埔。」往後6年至今,Sandy在村內外做的,都是為了貫徹Becky當初這句話。

大部分人的小泥人有着很平和的表情,Rebeka說,因為參加者心態大都希望可以給予這條村有愛。(林綺琪攝)

收地風波打了10年仗  藝術活動成功鼓勵心灰村民

馬屎埔村捲入收地風波已近10年,尤其是近年愈演愈烈的上門收地、無故失火等事件,村民彷如打着一場很漫長的仗,現時仍在村內居住的約有100戶人。Becky坦言,部分村民難免會灰心,也未必人人積極參與活動。但村內多了形形式式的藝術裝置,美化了村內環境;多了城市人進村,再將所知的傳播開去,亦令小村落與城市連結起來,不再孤身上陣。

就如村內士多的張伯,早前有藝術家幫他在士多外畫了壁畫,吸引了更多人來拍照、觀賞,張伯變得開朗了,話也比以前多。也有村民一直沒怎麼參與過活動,卻是默默留意着這班年輕人的努力經營。一次有人向那位村民查問村內情況,竟聽到他滔滔不絕向對方談起村內過去的企劃。

訪問期間,村民黎先生(左)路過展覽位置,看到Rebeka聽過他所講述的故事後,製作的他和太太的泥人(黃色屋子內的泥人),泥人抱着他們種植的魚翅瓜,讓他笑不攏嘴。(林綺琪攝)
過去幾年間在村內舉辦的活動,是為了人們和土地重新連結。(資料圖片)
各式的藝術活動,雖然部分老村民未必參與,但Becky說,他們其實有在留意,如士多門外畫上了壁畫後,士多主人張伯(右)亦較從前開朗、健談了。(林綺琪攝)

城市人 vs 村民對家的想像

Ruby在4年起,亦持續參與不同的本地鄉村藝術活動,用泥土說故事。自小住在高樓大廈的她,直言如在泥人創作活動中,她需挖泥至1.5米深、以取用合適黏度的泥土,過程讓她與土地更接近,也擴闊了她對土地、對家的想像:「城市人講『家』,就係我哋住嗰個單位;村民嘅『家』,會包括埋佢成條村,同附近環境。」

就如去年在油街實現空間的「我愛我家」城鄉共生探索展覽中,除了泥人們外,展覽中亦有村民及年青人用泥土造出他們的「家」。那時她與一名上水石湖新村村民聊天,發現對方覺得家門外那棵樹、隔壁疑似鬼屋的荒廢地、還有村內的人和物,都是她的「家」,都有深厚感情:「如果我屋企要搬的話,我都唔會有咁大感受。我落樓下都係惠康百佳之嘛,第二個社區都可以一樣啦,最多要再熟悉搭車嘅嘢。」這亦令她重新思考自己與社區的連繫。

210個參加者包括新界東北村民、城市人、家庭,以泥人表達他們在城鄉共生議題上的姿態。(受訪者提供圖片)
Ruby說,城市與鄉村生活的人,對「家」的想像很不同,就像她在接觸石湖新村村民前,對於家,只想到自己的家居(圖左為Ruby的作品);村民作品中的家,卻是整條村內的一草一木。(受訪者提供圖片)

馬屎埔「在地散步」

目的:為馬屎埔村創造生氣,讓村外人在地了解村情
入村方法:於港鐵粉嶺站A2出口乘搭綠色專線小巴(52A/54A/56A),於綠悠軒下車,步行至馬適路,見信箱即已到達村口。
馬屎埔村導賞:馬寶寶社區農場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mapopo.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