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字庫】歷時兩年 「李漢港楷」數碼化 還寫字佬遲來的名份
(下集)
那些年,招牌是店的子孫根,又是店的靈魂。老闆找招牌佬,招牌佬找寫字佬,務求寫一副充滿生氣、威風凜凜的招牌;有些店不計成本,來來回回修改十數次,又會要求把手寫毛筆字的沙筆,毫無修飾地呈現,做得完滿才把招牌高掛起來。
1990年代以前,有一位寂寂無名的寫字佬在旺角道擺街檔,名叫李漢。他認識一位好友做招牌佬,名叫李威,二人形影不離。李漢在1992年告老還鄉,恐伯自己退休後,沒有人替李威寫字做招牌,於是一個人在祖屋中,翻開中華字典,執起毛筆,按部首順序地寫,一雙八十餘歲的老手,花一年半載寫了五千多字。他又從廣州出來香港,專程把兩疊大字送到李威的店中,讓他將來隨手有字可用。
然而,字寫好的時候,卻踏入電腦字的年代。李威兒子健明:「放埋一邊冇用到!」相隔20年後,李威兒子決意把李伯伯手寫字的原稿,轉成電腦字體,為什麼?
撰文:陳芷慧
攝影:羅君豪
上集:【香港字庫】寫字佬與招牌佬的兄弟情 臨終贈五千字做招牌
電腦字做招牌更麻煩
李漢把兩疊大字交托到李威手上,一直存放在櫃裏。相隔20餘年,翻開李漢字卷,就像在某個地底又發現了一個兵馬桶一樣。紙變得霉黃,但墨跡半點不退,紙上厚厚的碎屑,不知是用來吸墨的木糠,還是塵。撥開厚厚的塵還需勇氣,記者問健明,何以這時候才執意把李漢伯伯的字,轉換成電腦字體?他說:「其實,用電腦字做招牌係好麻煩。」
電腦字,只是省了找人寫字的功夫,卻先甜後苦。他以「靈」字作例,分為「雨」、三個「口」、「巫」字幾個部份,他說:「電腦字體不像手寫字半行草的方法,會有連筆,於是得每個部份逐一𠝹膠片,再拼合出來。」組字的時候,要確保三個口字,每一點一撇都對稱無誤,極花精神。那時候,李健明才想起手寫字的好。他小時候就在父親的招牌店幫忙𠝹招牌字,「以前𠝹字很容易,手寫字連貫成一個整體,只要在字芯(空芯位置)鑿一個小洞,就很容易去芯,三兩下功夫就做好一個字。」
花兩年造電腦字 拼字造香港口語字
看着他搬出李漢的字,幾疊大文件夾,已佔去他半個客廳。他說,把李漢的手稿剪剪貼貼,按部首分門別類,花上一年;再把二千頁的大字掃描成電腦檔,花了一個月;再整理,把檔案每個字重新命名成為「甲.jpg」、「乙.jpg」等,又花了三個月;然後,李健明獨力把每個字用軟件勾出外框,讓台灣網站編碼公司做電腦字體,勾字花了三個月;現在大概做到這個步驟,估計之後校對的工作,要花上4至6個月,總共差不多兩年的時間。
要完成一個完整字體,大概需要七千多字,但李漢的原稿只有五千多字,李健明唯有把原有的字拆開再拼合。如「龜」字,便取詹、蠅、慧、鹵四字拼合,「唔做唔得啊,龜苓膏店會用到。」李健明說。台灣造字編碼公司有一個香港字體庫,內有不少香港口語字和異體字,健明按其字體庫建議,又把李漢的字拼合成香港字。
「李漢字」集中於新蒲崗
我們能夠預計,即使是鼎鼎大名書法家的字跡,最終也隨瓦片粉碎落下。李健明勤走於新蒲崗,尋找李漢僅餘的墨寶。李健明說:「看招牌不一定到中上環,新蒲崗也有很多好看的字。」新蒲崗一排排的舊工廈,不少工廈外牆的字原來都專程找人題字,從字型就能分辨那群工廈隸屬哪一個集團。一個小區,混混雜雜不同的手寫字體,就像一碟炒貴勺,雜亂卻味道不同凡響。店舖通常找區內招牌公司,所以李漢的字,大多集中在新蒲崗,不論是金冠金舖的銅製招牌,抑或街市菜檔、有名的豬油撈麵「英記美點小食」白底紅字的平民膠招牌,都出自他的手。這年半的時間,李健明與李漢的字日對夜對,在街上行逛,他一眼就能認出是李漢的字,然後拿原稿字核對一下,確定是李漢手筆,就把他紀錄下來。
台灣字體較柔弱 香港手寫字體厚實
採訪當天,我們找到一間工廈的食堂的招牌,是李漢伯伯所寫。我們仔細欣賞李伯伯的字,健明說李伯伯字的勾較粗大,字型粗獷,對比現時很多店舖採用台灣電腦字體,台灣字型較幼,看起來很柔弱;相反李漢的字渾圓厚實,是香港常見的風格,感覺神武得很。我倆論得起勁,食堂老闆娘一副不屑的樣子走出來,她的神情,大概是「一副爛鬼膠牌,有乜好睇?」;另外,有些李漢的字寫在工廈細小的水牌上,早已被冷氣糟的廢氣燻黑;有些菜檔的字早已掉下了一半,過了幾十年,檔主哪管他的字的整全;有些在工廈裏的地舖變成空倉,就餘下李漢的招牌寂靜地等待探望它的人。
遊走新蒲崗,有上世紀特色的手寫字牌、有七十年代的廣告字體、有現時內地、台灣字體,而荒謬的是,有些甚至馬虎地用黑色雙頭筆寫幾隻字,掛上去就是招牌。對比那些年,招牌佬排隊半日找有名寫字佬李振題字,又拍門找北魏體書法家區建公題字,執著那一刀一撇的力度,是誰可笑?
還李漢一個遲來的名份
李健明也笑言,李漢生不逢時,1960、70年代賣字只能揾兩餐。原來等上20年,來到今天竟然會流行講「本土」、「懷舊」的年代。即使李漢的字遠遠不及區建公,但相比那些電腦字體卻有生氣得多。因此,李健明決定把李漢的字體,命名為「李漢港楷」,還他一個遲來的名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