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德道的赫德】創中國海關 從翻譯員變成大清功臣的愛爾蘭人

撰文:陳穎然
出版:更新:

今天到赫德道,喝的是手工咖啡,吃的是異國情調多國菜。但有誰會想起,赫德不只是一個潮點,還是一個帶動中國現代化的大清功臣。這個愛爾蘭人不但說得一口流利中文,還曾在中國擔任海關總稅務司,設立海關、全球最大的郵政系統等……今天,一個踏足香港的愛爾蘭人重新翻起這個同鄉的故事,從赫德身上發現了甚麼?

赫德充滿野心,在24歲之齡,放棄英國公職,決定為中國創辦全新海關機構。(受訪者提供)

香港不少街道名稱充滿西方特色,很多都與港英著名人物有關,例如砵典乍街(與香港第一任總督同名)、公主道(紀念瑪嘉烈公主訪港)等。尖沙咀赫德道(Hart Avenue)背後竟是一個愛爾蘭人在清朝打拼的勵志傳奇。

根據梁濤的《九龍街道命名考源》,赫德道原名為東林蔭道(East Avenue)。為何是Avenue,不是Road?原來英國習慣把有樹木的住宅區街道喚作Avenue,在1880至90年代的尖沙咀為西人住宅區,在剛開發時的赫德道為林蔭路,因而得名。不過到了1909年,政府在重整街道名稱,便改以時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羅伯特·赫德爵士(Sir Robert Hart)命名。赫德有多犀利,令一條林蔭街道以他命名?

北京赫德道(Rue Hart)為赫德大宅(已被義和團焚毀)所在,現易名「台基廠頭條」。(受訪者提供)

愛爾蘭高材生到中國當翻譯 與華人女子相戀9年

為甚麼一個西方人會到中國做官?緣起自英國外交部招聘駐華編外翻譯員。《赫德傳──大清愛爾蘭重臣步上位高權重之路》一書寫道,時逢1854年,赫德剛於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女王書院畢業一年。校方得知他申請當編外翻譯,因其成績優異,竟取消篩選試,直接提名赫德。輾轉之下,赫德獲聘,香港便是他走進華人世界的第一站,時任總督寶靈爵士勸勉他多留意身邊事物,從書攤到招牌,還有路人的言行,皆可得以學習。

不久,赫德到駐寧波的英國領事館正式工作,每日花近7小時苦學中文,包括方言和「官話」,以及禮儀、文化。年輕的赫德在中國也留下教人唏噓的愛情故事——22歲的赫德在寧波認識廣東女子阿姚,相戀9年,並誕下3個孩子。然而,當時社會不能接受異族「苟合」,對赫德的仕途會有影響。為了平步青雲,赫德最後選擇把孩子送往愛爾蘭的寄養家庭,又送阿姚3000元惜別金,時年1866。雖然他們沒有白髮齊眉,但這段異地戀情使赫德真正深入華人世界。

1878年,大清海關發行中國首批郵票——大龍郵票。(受訪者提供)

得恭親王信任 成立「聯合國」海關

赫德對中國的認識及認真的態度,令他受到英籍上司及中國官員的讚賞。在1859年,24歲的赫德決定毅然辭去領事館職務,管理廣州海關。恭親王奕訢與赫德首次見面後,一見如故,一來因為赫德的真誠及會話流利,二來赫德對設立新海關機構準備充足,對答如流。後來,恭親王擔任總理衙門(即今外交部)最高負責人,更是赫德工作的一大助力。

赫德在中國最大功績便是成立新海關機構,僱用各國菁英,並要求必須學會中國語,加上利用各種策略,如定期調職、會計系統等,杜絕派系徇私、貪污等問題。海關每年穩定的稅收,令大清政府足以償還巨額外債,亦有助赫德落實執行不少中國現代化計劃,包括創立中國海軍、鋪設海底電纜、建立全球最大的郵政系統、在沿海設立燈塔制度等。

雖然赫德在中國作出種種貢獻,但在1900年義和團之亂中,他曾面臨死亡的威脅。義和團主張「扶清滅洋」,赫德與其他洋人及華人基督徒被圍困,在政府軍與義和團的槍擊炮火下生活55天。在外國軍隊將拳民擊退後,赫德卻在英國、美國和德國的主要雜誌上發表文章,為那些背棄他的中國人說好話:「漢民族是一個聰明、文明的民族……」這些文章成為赫德忠誠的印證。直到1908年,73歲的赫德以健康理由離開天津,回到英國,離開他發展事業近半世紀的舞台。

(陳穎然攝)

赫德成功之道:人人平等 尊重異地文化?

《赫德傳──大清愛爾蘭重臣步上位高權重之路》作者、歷史學者歐年樂(Mark O'Neill)選擇書寫一個世紀前的大清重臣,除了因同是愛爾蘭人,亦因他的父親和祖父湊巧亦是女王書院的畢業生。歐年樂在北京工作期間,愛爾蘭駐華大使戴克瀾(Declan Kelleher)經常向他提起赫德的事跡,引起他的興趣,因而開始研究赫德的歷史,並著成《赫德傳──大清愛爾蘭重臣步上位高權重之路》一書。

歐年樂認為赫德獲得中國政府信任,除了因為赫德熟悉中國文化,更取決於其尊重中國的心態。由於赫德與家人信奉循道教(按:愛爾蘭的基督教小眾教派),信仰主張民主和入世,人人平等的價值觀使赫德抱著真誠的心認識中國人,了解風土人情,而非像當時其他外國人般帶有輕視的目光:在赫德當上總稅務司之前,在位者為李泰國。同為華語流利的外國人,但李泰國因為個性傲慢,不尊重清朝官員的意見,終被解僱。

歐年樂表示,赫德自律勤奮,乃時人的榜樣,加上他在中國的經歷,值得讓往異地工作的人作為參考。「很多外國人去中國工作,他們面對的問題跟赫德一樣:要不要學習中文、要不要跟中國人結婚、要保留多少外國人的個性……這些問題赫德都考慮過、經歷過。」赫德雖然在華人社會打出一片天,但他沒有如總理衙門的同事所渴望般完全漢化——堅持不穿中國服,穿著英國手造洋服;回鄉與醫生之女結婚……處事圓融而保持自我,也許是我們該從赫德身上學習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