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細聲講給你】香港曾是遺體中轉站 東華義莊修復百年殯葬史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一個世紀前,大量華人被「賣豬仔」到香港或外國謀生,生活艱苦,當中不少客死異鄉。為了不讓他們淪為「遊魂野鬼」,有「死人客棧」之稱的東華義莊當年義務保存遺體,再聯絡中港海外組織將遺體送返故鄉,達至原籍安葬。現時一批過百年的遺體紀錄及醫療檔案,即將修復及電子化讓公眾參閱。學者指這些檔案極之珍貴,能為民間歷史補白。

1874年甲戌風災,香港2000多人死亡。圖見碼頭損毀嚴重。(網上圖片)

一百年前大量華人客死異鄉 東華義莊助落業歸根

自十九世紀末,大量華人到香港或海外打工甚至被「賣豬仔」。當中不少從事高危工作,生活艱苦;當時疫症肆虐,醫療技術不足,不少人染上風寒亦會病死;基建落後,風災、暴雨亦造成大量傷亡。

當年通訊不發達,結果不少人客死異鄉,故鄉的親友卻無從得知。位於大口環的東華義莊義務保存遺體,連殖民政府也會叫東華去「執屍」。義莊以東華遍佈全球的華人商人網絡,與各地會館、宗親會、同鄉會及善堂聯繫,再將遺體送上棺艇(俗稱蝦苟艇,即大型漁船)回鄉安葬。

這本簿有骨殖從東華義莊寄往海外各地的紀錄。(呂嘉麗攝)

修復百年檔案  重現香港民間珍貴歷史

東華三院何超蕸檔案及文物中心「文穎怡檔案庫」於2017年2月成立,它將保存東華三院140多年來珍貴的歷史檔案如1873年至今的年報、廣華醫院醫療檔案,以及全球獨有的文獻如入莊申請書、義莊與中國、南洋、南北美洲的書信來往、停棺合約、棺骨登記冊及骨殖提單等,重現當年華人的死亡史。另外,東華三院文物館的檔案及牌匾亦在廣華醫院去年重建前遷移至檔案及文物中心。檔案庫面積約1500平方呎,設有24小時溫濕控制及防火系統。

嶺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智鵬說,起初他看到東華的檔案之多,非常驚訝。他說,香港史的史料多數集中在官方紀錄及大事件,民間如何生活較少記載,而東華的檔案就十分「貼地」而且獨有,正好幫香港歷史補白。

從修復後的醫療檔案,可見早期不少香港人無住所。另外,死者以男性為主,因為不少男人從內地來港打工。(呂嘉麗攝)

前香港歷史博物館總館長丁新豹指,檔案反映香港於十九世紀末已是華人世界中心,而東華當時的商人網絡已遍佈世界各地。他說,醫療檔案亦對研究香港醫療發展極珍貴,如從檔案可看到當年流行「腳氣病」,因為平民主要吃粥和白飯,缺乏維他命B,反映民間生活艱苦。

檔案及歷史文化總主任史秀英表示,得到文穎怡小姐的168萬捐款後,一批狀況較差的義莊文獻可啟動修復及電子化,讓公眾網上參閲。

大量珍貴檔案有望修復及電子化。(呂嘉麗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