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圖買餸】外傭雲耳買成鯇魚?食環出小法寶助外國人買菜

撰文:黃妍萍
出版:更新:

去到外國,你可曾因語言不通,想買些東西卻不懂如何問?香港的外國人正面對這樣的困境,尤其是外傭,要買連名字也不知道的馬蹄、雲耳,就只能走遍整個街市去尋找。但原來食環署出版了一本「街市內常見的食/用品及服務行業」小冊子,以10種語言包括中、英、菲、印尼、韓文等配上圖片,列出常用的蔬果、熟食、日用品、街市行業等,方便不同族裔人士買菜。不過這本小冊子就像傳說,食環署指可在其轄下街市取閱,市民卻都說從未見過。

小冊子列出的食品類別應有盡有。 (黃妍萍攝)

10種語言 翻譯蔬果熟食日用品

在各區的街市,都不時有外籍人士的身影,其中多是外傭,有時或者你會見到她們像迷路般來回走,那不是因為街市太大,她們其實在找想買卻說不出口的東西——可能是茼萵,也可能是西芹。因此當記者遞給外傭這本圖文並列的小冊子,她們都不禁好奇地看着。

小冊子以10種語言列出了蔬菜、肉類、水產、日用品以至街市行業的名字,每項配上一張圖片,蔬菜以下更細分為葉菜、瓜豆,肉類又分豬、牛、羊。最尾數頁以中、英文列出各區食環署街市地址,並寫明哪些有熟食中心和冷氣。

【菲人生活】菲傭攝影師以影像療癒 相中主角情緒扣連自身經歷

婆婆和外傭姐姐平日溝通的困難之一,是買菜會雞同鴨講,見到這本「溝通之書」都笑了。(黃妍萍攝)

語言不通 唐生菜變生菜

「真的沒見過(這小冊子)。」一個僱主說。「有時沒空也會讓外傭姐姐自己買,但未必買得對。試過唐生菜變生菜。」她笑笑說。

買錯菜似乎是外傭的必然的經歷,懂得說廣東話但說得不純正的印傭Arista,說起買錯菜的經驗時仍忍不住笑自己:「她(僱主)叫我買雲耳,我買了鯇魚。」有次要買紅衫魚,更要逐字說別人才聽得明。

她指平日如果不懂得東西的名字,會上網找圖片,再問檔主,「他們都很好,會跟我說哪裏有得賣。」然而她說有印尼朋友不敢問人,因此這本小冊子對她們幫助很大。

小冊子中還記下了不少港式小食,讓少數族裔了解香港文化。(黃妍萍攝)
香港的飲食,當然少不了粟米肉粒飯。(黃妍萍攝)

異國食物大不同 尼泊爾無大冬瓜?

記者在街市找到在香港出生、5年前開始當菜販的尼泊爾人Saiki。他指初初不懂得說廣東話,如果有東西找不到又不懂說,就只好不吃。他指著小冊子,分享說香港和尼泊爾的食物有很多不同,「我們那裏沒有海鮮,因為沒有海。只有河魚,好好味的。」他強調着,一臉自豪。「家鄉只有很小很斜的河,斜的那些魚會好吃些。」他又指着圖中的冬瓜:「鄉下的沒沒這麼大。」

不過這本小冊子就像「秘」笈,食環署雖指小冊子於2010年中開始印製,並在各分區環境衞生辦事處及轄下公眾街市派發,但受訪者都說沒見過。記者上網搜尋,發現有網民指可到民政事務署索取,到了民政事務署,放置各部門單張的架上卻無小冊子蹤跡。職員指怕有「廢紙黨」拿走變賣,平日有不少僱主會詢問索取。

對外國人來說,語言不通從來都是障礙,這本小冊子可謂他們的恩物。在政府找到方法讓它普及之前,當你看見迷茫的人,或者也可以像街市檔主一樣,問一句:你在找什麼?

小冊子取閱點:各分區環境衞生辦事處、食環署公眾街市、各區民政事務署(需向職員查詢)
網上版:http://www.fehd.gov.hk/english/pleasant_environment/tidy_market/market_goods.pdf

【長發罷市一周年】檔販的靜默與遺忘 檔主二代:我比父母更沮喪

在隨處都可看到泰國米的香港,泰國以及其他少數族裔人士卻生活得不易。(黃妍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