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成時尚地標 南豐紗廠活化項目下年開幕 荃灣租金會升嗎?
1950年代起成為紡織之都、有「東方曼徹斯特」之稱的荃灣,曾養起難民潮湧來的大量人口,帶動全港的經濟發展。 當年工廠在荃灣如星羅棋布——南豐紗廠、南海紗廠、東亞太平紡織廠等,今天大多變成住宅及商業大廈。看著50、60年歷史的工業建築拆卸重建,不由得想,保留廠房真的無意義嗎?南豐紡織四至六廠於2014年宣佈活化,並將於2018年開幕,成為融合藝術文化、創意產業及培訓初創企業的基地,更強調提供讓公眾休憩的公共空間。 這可以成為廠房活化的一條出路嗎?
工業遺蹟留不住
今天到荃灣, 遊的是愉景新城、荃灣廣場,吃的是眾坊街平民米芝蓮。荃灣的繁盛有賴它昔日的工業——截至1976年,荃灣有大小工廠超過1000家,聘用工人數目近十萬人,當中有近七成工人都在紗廠工作。 (蔡思行,《戰後新界發展史》) 但今天,南豐一至三廠改造成私人住宅翠豐臺、南海紗廠變成麗城花園、外型典雅的中央紡織也已賣出,重新發展成高層商廈。
香港的古跡保育多以殖民或中式建築為主,工業遺跡不常見。2010年,位於土瓜灣的東方紗廠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但因業主與政府未能就保育方案達成共識,東方紗廠最終於2012年被清拆。
不求賺錢的活化項目
「好多創業家會對其本業、所賺的第一桶金有份情意結。」The Mills南豐紗廠負責人陳卓卓說。這也是南豐保留四至六廠的其中一個原因。企業家陳廷驊在1954年創辦南豐紡織有限公司,後進佔地產界;隨著工廠北移,香港輕型工業衰落,南豐一至三廠在1999年清拆、南豐四至六廠就在2008年停止營運。 後來南豐公佈活化這一個理應再無生產能力的紗廠——還一共投入七憶:「無論點計,這個也不是一個賺錢項目。」陳卓卓笑說。
不賺錢是因為此項目的商業元素佔少數——The Mills包括一個培植新創企業的南豐作坊、推廣藝術的六廠基金會及作工藝零售的南豐店堂。陳卓卓說:「我們不想只談錢,是因為我們想以此空間為社會帶來其他價值,例如培養新的創科人才,為經已式微的紡織業帶來創新。」她又提到,雖然新的南豐紗廠會有建築改動,如挖空部分樓面作中庭等,但仍盡量保留原有建築——「甚至維修外牆時,我們擔心影響原有招牌,希望工人能小心的把字鑿出來,再釘上去。」
一部無人再識用的紡織機 歷史空白如何補?
在保育紗廠的同時,The Mills也開始尋溯歷史,發現當中難處——原來南豐紗廠的機器已一部不留;當「香港最後一間紡織廠」大興紗廠結業時, 把幾部機器送給南豐, 但原來已無人識如何操作。「以前工廠運作始終是實用為先,尤其當時生意蓬勃,沒有想到要做存檔紀錄。」陳卓卓說。所以現在The Mills亦積極的填補歷史空白,包括跟工人做口述歷史。去年六廠基金會更在荃灣搞跟紡織工人共學的活動,如跟工人學造衣,希望籍此再表彰及傳承工人的智慧及貢獻。
帶動附近地區重建發展?
在The Mills 項目計劃中還看到,將來南豐紗廠還設有兩萬平方呎的天台「南豐公園」、為社區提供的表演空間等等。陳卓卓指,還希望The Mills作為時尚地標,可幫忙帶動荃灣柴灣角一帶的發展。但不擔心一個保育項目,反令旁邊租金上升、加速重建?荃灣本來的工業地貌、倚仗低廉租金的租戶亦有可能因此保不住。陳卓卓說:「發展永遠是一把雙面刃。是可以帶旺個場,但一定也會較貴。」她轉而寄望更多大企業講良心:「如果大地產商不是只派月餅、搞搞慈善,而是不去賺盡……希望有能力的人可以多點回饋社會。」。
The Mills 於2018年開幕, 到底它會如何活化紗廠以至整個荃灣,大家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