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唔識死】入靈堂做主角 瞓棺材、玩VR 零距離了解身後事
每次走入靈堂都懷着沉重心情,生怕說錯一句話,走錯一步路。一個生死教育展覽,讓大眾透過活動認識靈堂事,包括試睡棺材、靈堂冷知識、壽衣Fashion Show等,還有其他如VR遊戲體驗人生抉擇、互動劇場認識「預設醫療指示」等,讓你知道,死亡其實可以咁樣玩。
攝影:郭雅揚
在靈堂試死 釘蓋一刻你在想什麼?
理大一個課室改裝成一比一模擬靈堂,四周放滿紙紮、鮮花、儀式祭品等,中間大剌剌放了個「試瞓」單位,一副真棺材敞開口歡迎參觀者試睡。那是「存為愛生死博覽」的其中一個活動《靈堂教室》。躺在棺材內軟棉棉,上方就是偌大的「永遠懷念」橫匾,彷彿成了靈堂主角。由出生的一刻起,「死亡」就是「那麼遠,這麼近」的一回事,不管你選擇看見不看見。如果你睡在靈堂中間的棺材內,被人蓋上棺蓋的一刻,或許你只會想說:「未知死,焉知生?」
負責《靈堂教室》的東華三院圓滿人生服務轄下「伴我同行」社工易姑娘指,雖然負責辦喪事者平均年齡約57歲(由機構服務的個案數字得出),但死亡無分年齡,希望透過青年對殯儀事有基本認識,故設計手機程式「人生畢業禮」遊戲,讓參加者化身為禮儀策劃師,在行教室期間,透過掃瞄場內展示品的QR Code,為遊戲角色規劃喪禮:選擇靈堂擺設、棺木、壽衣、牌匾文字等等,從而認識喪禮二三事。
VR遊戲預演一生 互動劇場決定角色命運
認識死亡,大概是為了思考生命。生死博覽另一攤位《YOLO!》以VR虛擬實景遊戲,帶參觀者重演一次人生歷程,由嬰兒到死亡,面臨各種選擇,在虛擬世界裏讓你再一次選擇,思考生命中什麼最重要。
另一玩法是互動劇場《愛.及時》,劇情講述病重而失了尊嚴的爸爸,因擔憂而事事管束病夫的母親,和在外地拚博而怯疚的兒子,三個角色在演出時,觀眾也參演為角色發言──父親臨終一刻,放手還是不放手?放棄醫治是否間接謀殺親人?劇場典型的家庭角色與關係。在觀眾發言的一刻,彼此的生命碰撞。昨日預演時,演到母親與兒子爭吵之際,有位晚期癌症病人站起來分享說:「病人其實很清楚自己要什麼。」她指,家人朋友的關心有時是疲勞轟炸,常勸她多留在家不要多走動,「整天留在家我寧願死。其實自己身體狀況自己最清楚,身體累了自然會休息。」這位觀眾第一身的真實分享,令演員邊聽邊流淚。
除了以上的活動,博覽還有多個關於社區生死教育的講座、紀錄片《有敬》放映、治療喪親與面對死亡的藝術工作坊等。詳情可見:http://lifeanddeathexpo.tungwahcsd.org/event-timetable/
日期:3月10至12日
地點:理工大學
*部分活動需預先報名
靈堂冷知識
協辦及參加過多個喪禮的易姑娘指,帛金不比婚禮的人情有所謂公價,若不清楚該給多少帛金,可視乎喪禮規模(當然要在整數後加一元)。
60歲以上的先人才可選擇穿壽衣,但這個年代只有約一半的人會選擇穿壽衣。
「棺材」與「靈柩」不一樣,靈柩指有逝者遺體的棺材,而棺材內沒有先人。
古時的人死在家裏,停放在屋內正室,故稱為「壽終正寢」,與現代人不死在家裏的理解不同。香港早期房屋只有兩層至三層高,但唐樓的樓梯狹窄不足以讓放在家裏的靈柩通行,所以喪家會將鋼窗拆下,從地面搭建棚架,把棺木運出運入。
祭帳上的「昊靝岡極」的「靝」讀音為「天」,多用於祭父親;「劬勞未報」的「劬」讀音為「渠」,多用於祭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