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車迷至愛.有片】六圖看清電車百年變形記

撰文:麥佩雯
出版:更新:

香港電車於1904年通車,是本港最古老的公共交通工具之一。我們從香港收藏家協會找來一批本世紀初的電車歷史照,從中可見車型經過多代進化,亦可憑街景、建築、招牌及車身廣告,見證香港經濟起飛期間的變遷。
文中的照片攝於1900年至1970年代,記錄第一代至第五代的電車變化,其中更包括僅在1965至1982年提供服務的「拖卡」。
(照片由香港收藏家協會張順光先生提供)

年份:1920年代
地點:中環德輔道中,近匯豐銀行大廈
圖中左邊的為第一代電車,右邊為第三代電車。
第一代電車均為單層,分頭等和三等兩種。而自1912年引入第二代雙層電車後,上層及三分之一的下層被劃作頭等座位,同一架電車內已分為頭等和三等兩種等級。

年份:約1906年
地點:上環德輔道中,中間建築物為永安百貨公司
1904年電車通車時,第一代電車分為頭等和三等兩種,全部為單層式設計,車身在英國製造,組件運抵香港後再在本地工場裝嵌。這批第一代電車共26輛,其中10輛為頭等電車。
圖中電車乃第一代頭等電車,車身中央是密封式,靠邊放了兩行長椅,而車頭、車尾部分則採用開放式設計,可載32人。

年份:約1906年
地點:石塘咀,廣東大酒店門前
圖中電車乃第一代三等電車,車身是全開放式,兩旁沒有旁板,橫放6排背對背長椅,可載48人。這批第一代電車共26輛,其中16輛為頭等電車。

年份:1920年代
地點:石塘咀
圖中兩車中前方的為第四代電車,後方的為第三代電車。
電車公司先在1912年引入無上蓋的雙層車卡,是為第二代電車;但因此款電車上層無蓋,乘客在下雨天時不能安坐,1920年時上層加設帆布帳篷,是為第三代電車。
電車公司於20至50年代陸續引入全密封式的電車,上層為頭等,下層為三等,是為第四代電車。

年份:1950年代
地點:筲箕灣
50年代電車公司重新設計及自行組裝電車,是為第五代電車。其外形與第四代電車相似,但車身更為流線型。

年份:1970年代
地點:金鐘,近遮打花園
前車為第五代電車,後方為「拖卡」。1965年,為應付日益增加的乘客量,電車公司引入單層拖卡,附設於普通雙層電車後面,可載36人。當時電車上層及拖卡均為頭等,車費為2毛;電車下層則為三等,車費減半僅為1毛。「但拖卡又嘈吵又顛簸,收費更貴一倍,反應不算太好。」因此「拖卡」在1982年完成歷史服務後被淘汰,不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