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頂電車文化館三月恐結業 昔日遺物或消失於大眾視野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位於山頂廣場的電車文化館,展出大量上世紀的電車物品:木籐椅、收銀機、總電制、打孔機、車票、相片…… 文化館將於三月約滿,如未能找到舖位搬遷,將會從此消失。館長李俊龍(Eric)自小迷上電車,以電車為樂,長大後為電車寫書、設計紀念品、搞展覽,更為香港找回不少已漂洋過海的舊物,填補了電車史一塊塊遺失了的拼圖。
攝影:呂嘉麗

如找不到位置搬遷,電車文化館只能營業至2月中。

電車文化館面積只有200呎左右,但五臟俱全——店門口轉角位仿電車頭設計,店內玻璃櫃展出大量電車模型及玩具等藏品,對面則擺放李俊龍一手設計的幾款電車玩具,他笑着憶起:「這是為了彌補兒時的遺憾。那時香港市面只有巴士及火車玩具,我唯有買架火車回來,自己在紙盒上畫電車,套在火車上玩。」

館內擺放兩張電車座椅,左邊是1950年代製木籐座椅,右邊則是現時由鋁及木組成的座椅,兩者代表着新舊交替:「我覺得每個年代都需要自己的一款電車。我不會只是懷舊,覺得電車要停留在以前的面貌。像要加冷氣,我絕不反對,這是時代所需。電車每年載客量都在降,我們需要想辦法制止。」

李俊龍自小已是電車迷,如今是香港電車迷會會長。

「這交通工具像我的老朋友」

33歲的Eric自5歲已成為電車迷,「叮叮」聲一直伴隨着Eric成長。他兒時住西灣河,窗外便能看到電車,曾目睹第一架電車駛入剛運作的西灣河車廠。最初吸引「小Eric」注意的,是電車上的廣告。當時巴士廣告仍未盛行,有也只是一條橫額式廣告,唯獨電車會整架車包裝,成為一則會動的巨型廣告:「像Olympus相機廣告,將電車燈設計為鏡頭」。那時候,他的生活圈都沿電車軌走,上學、放學、跟媽媽去銅鑼灣買餸,都乘電車。

Eric媽還記得:「帶他去買餸,他最喜歡坐上層車頭,企足全程,倒不會累!」閒時,他跟玩伴就在路軌扮電車、放汽水罐在車軌上玩,或只是「宅」在家中,站在窗前放空,看電車看足一個下午,還會背誦電車上的廣告:「這交通工具像我的老朋友,陪伴我成長。」

第一代電車票。
30年代由英國製造的車票打孔機。

珍藏四散:外國愛儲舊物 中國人愛大掃除

「我的志願」是小學生必作文章,Eric原本寫上「電車司機」,不過被父母勸阻。長大後,他也明白坐電車比揸電車舒服,畢業後亦一直做文職。然而業餘對電車愛好,卻成為了他生活的動力。

11年前左右,有獨立經濟能力後,Eric開始到處搜羅電車相關物品,從拍賣網購回很多舊電車票、電車玩具、制服徽章、舊電車公司文書、明信片等,他說:「很有趣,香港很多舊東西落了在外國人手裏。外國人都喜歡儲舊物,中國人才喜歡大掃除。」這些物件曾隨着香港回歸由英國人帶走,漂洋過海,又因為Eric重回家鄉。像是一件1960年代的塑膠電車玩具,寫着「Made in Hong Kong」,「當時主要是作出口銷售,香港少有。車身保存得不錯,沒像其他般甩了天線或沒紙盒。」一件玩具,買回來近千元港幣,自稱出身基層的Eric覺值得:「別人愛買衫買鞋,我就花在電車上。」同期,他在網上論壇跟一群朋友成立了「電車迷會」。

舊電車公司的文件。
電車輸電總掣,現時120號電車仍用此電總掣操作。

這些拍回來的物件,很多連電車公司都沒保存,辦展覽時更會問電車迷會借藏品。Eric憶述:「九倉1989年轉車廠時丟了很多東西,我當時只有5、6歲,看到很多制服、打孔機,一籮一籮的當垃圾丟走。當時的人沒覺得要保存吧,如果現在的我回到當時,我一定會撿回家,哈哈!」

從電車迷、到展覽搞手、到電車文化館館長

這些年來,Eric業餘時間幾乎全投放於電車,因此練得「十全武功」,一人身兼多角:寫書、搞展覽、搞導賞團、看舖……沒設計根底,卻設計出數款不同年代的電車玩具模型,自己畫版、找廠商、投資十數萬才能做一個模型,很大風險,想回來也覺得當時很「搏」,「很易仆直」。這種鍾愛,旁人難以理解。他媽媽口說不明白,卻時常替他看舖。

Eric設計了幾款不同年代的電車玩具,為彌補「童年遺憾」。電車上的廣告也有仿照當年廣告,甚有老香港味道。

Eric從沒想過搞電車文化館,經驗只靠一點一點的努力累積。2011年,山頂廣場跟電車公司舉辦電車展覽,邀請電車迷會一起籌備及展出展品。當年他主動跟電車公司洽商,取得授權,為電車設計不同紀念品,如電車玩具,便是為「彌補兒時的遺憾」。展覽後,山頂廣場見反應甚好,建議他們長期擺小檔展出電車舊物及賣電車紀念品。2013年,廣場更建議他們入舖,以合作形式租出舖位,便成了現時的「電車文化館」,靠賣紀念品維持收支平衡。這幾年間,Eric跟電車迷會也寫了幾本電車相關的書如 《香港電車:叮囑110年》與《香港電車百年情》等介紹電車歷史。

上為Eric從海外買回來的電車制服徽章,下為Eric仿徽章而造的紀念品。

近日知道山頂廣場的舖位不獲續約,Eric四處尋租,發現同等租金的舖位只有90呎左右。他曾向PMQ問價,發現租金昂貴;若借用官地或半官方的手續又繁複費時得令人卻步。在寸金尺土的香港,不知道有沒有地方仍容得下一間小小電車文化館。Eric盼望有心人廉租,讓文化館在二月底前搬遷,不然難以繼續營運:「香港已有百多年交通史,但沒有像外國般有自己的交通博物館,卻去起故宮,很失望,政府自己都不重視自己的文化。」

有時候目睹簡單一幕——小孩興奮地撲向電車玩具、拖着父母進文化館、父親憶述當年電車境況……已教Eric滿足:「文化館是一個據點,盛載港人交通與生活的回憶。」

電車迷會會員為電車繪畫了頭四代電車面貌,文化館內亦能看到。(Ivan Yip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