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說舊時】將被遺忘的魚網織成衣 時裝展上重現昔日海上故事

撰文:洪藹婷
出版:更新:

假如魚會說話,它會訴說一片海上飄浮故事:上回魚說到,70年代有一群漁民因為政府興建供香港食水使用的萬宜水庫,遷出日常作業的水道,漁民從此上岸住進西貢對面海的山頭。今回魚繼續講故,這些漁民白了髮後竟然遇上一支由藝術家、說書人、設計師、導演、社工和街坊組成之無敵雜牌軍,將萬宜水庫出現前的漁民故事帶進一個時裝展,以前漁民用以「搵食」的漁網,漁民將之重新設計並創作為短裙仔吊帶裙。當漁民和設計師、藝術家們在時裝展完結後一起謝幕時,這些漁民的身份認同才能展現,時裝展因此有了時代意義。

這件上衣是第一件漁網新織的嘗試,根水說顏色太單調,領也收得不夠美。(龔嘉盛攝)
三個大男人一起織的漁網短裙。(龔嘉盛攝)
伙勝叔設計的瀨屎褲褲襠低。(龔嘉盛攝)

漁網製成新衫之趣

 

「我們用的是想像法呢﹗」伙勝叔這樣簡介他和根水叔、勝娣叔,三個大男人究竟是如何把漁網變成吊帶裙、賴屎褲和短裙仔。初時雜牌軍中的領軍人物梁以瑚(二胡婆婆)告訴他們,想試試造一些漁網衣服,三個大男人並沒想過自己動手,他們覺得自己做不到,直到有人買了尼龍繩回來,摸上手後他們彷彿想起以前「尺」(水上人不叫織,他們叫做尺)漁網的日子,才開始商量不如試試操刀織一件上衣。怎麼織?你織前面、我織後面,合起來不就是一件衣服一條褲﹗根水叔有點謙虛又有點驕傲地指着完成的上衣說,「這件是我設計的,做得不是很好,如果加一點顏色捆邊會比較好看。」根水叔也介紹他的設計:「新潮的褲呀褲襠都開很深,你看我這條褲也是﹗」勝娣的設計更新潮,「電視上跳舞的人都穿吊帶,裙尾散開,很美,我也要加吊帶,藍色裙尾捆了紅色邊你看。」

 

四位穿起漁網的模特兒其實是西貢明愛的社工,右二為負責「水上漁灣的故事」計畫的張雪芹。(龔嘉盛攝)

他們開始在記者簿上畫圖案,畫了一條長寬的東西說這叫「枕」,另一塊扁小的東西叫「鰭」,枕和鰭是尺網的工具。「以前連枕和鰭我們也自己造,買一枝最少16元,我們拾些竹來用𠝹刀仔𠝹,事前浸水浸一天把竹浸軟,然後開始尺網。」最早期的網用麻繩造,但是麻繩重,濕了水又重又難乾,70年代起逐漸轉用尼龍或漁絲織網,濕了水揚一揚便可。水上飄浮的日子,網是搵食工具,都由男人尺,伙勝以前是在艇上,邊看魚邊聊天邊尺網,有時他們會「秘撈」接其他尺網的活,例如白沙灣遊艇會的圍欄要尺網也是找伙勝叔;早兩年海洋公園有一個巨型漁網裝飾,伙勝叔和根水叔合力織得四隻手都損。反正就是一雙手做很多事、一雙手織一家大細的生活。

伙勝(左)和根水(右)曾為海洋公園織大型漁網裝置。(龔嘉盛攝)

舊衣剪裁給孩子穿「每件衫長生不老」

 

男人在艇尺網,女人在艇縫衫。三妹和金時從做女開始看着媽媽、大嫂為全家大細造衣裳,看得多自然大個也為自己家庭造衣裳,一個傳統如此承傳下來。只有過年水上人才會買新衫穿,平日出海打魚粗著衣服都是等船泊岸時,到大街的裁縫店買布做出來的。金時數得出男女衣裳分別要花多少日:「男人用大約6碼布,一件上衣通常要5個袋,胸口兩個、腰間兩個,另加一個里袋放錢銀,防別人打荷包,再加一個領,一件衫要造6日。女人衫呢難做得多,通常有個斜斜的披,要對位比較麻煩,但是做得快,4日就完成。」針線之間都是咸水味道,三妹說新衣浸咸水很快轉舊,舊了也不會丟,有些媽媽把女人衫剪成BB衫給孩子穿,孩子穿完也不丟,繼續用以抹地抹得一塊布長生不老。

以前女漁民們手造的衣服有很多款式,時裝展中把其中一些舊衣穿出新配搭。(龔嘉盛攝)

但是女孩子青春期愛美,三妹和金時做女時也會追求潮流,那時他們的潮流不是款式,而是布料,「如果要去街,會穿特尼龍,個個看見就知道是靚布料,還有綢仔,這種布很滑,造衫時很容易走位,很難搞的。」

三款衣服有不同代表性:左為男漁民日常的穿著;右為女漁民日常打扮,但設計師將布料加以手工印染;中間的漁網設計由機器織成,漁網上的魚是漁民們自己手畫。(龔嘉盛攝)
時裝展的劇中加入了漁民的愛情故事,並特別設計這套新娘新郎服壓軸出場。(龔嘉盛攝)

漁民看時裝秀  謝幕的驕傲

 

無論是長生不老打魚漁民裝扮,或是漁民設計的尺網新衣,雜牌軍都將之放進「水上華服」的時裝展中。由雜牌軍做模特兒,有些人穿起漁民的舊衣,如同穿起過去一段漁業史;有些人則穿起漁民新尺的網衣,如同穿起漁民上岸後的現在。他們穿漁民衣服,邀請老漁民來看這場時裝展,並為他們上演一套劇,劇中說的正是老漁民的過去,例如金時和勝娣的愛情故事、60年代溫黛颱風過後海上都是死屍、漁民的一雙手在水上可以變魔術,上岸以後他們一雙手失去特異功能,只用以起樓做地盤做苦力,三妹和馬養叔作的咸水歌是時裝展的背景音樂。

社工和藝術家們充當模特兒,同時也是演員。(龔嘉盛攝)
謝幕時,伙勝(左起)、勝娣、根水和馬養叔們很驕傲地站出來,接受大家鼓掌。(龔嘉盛攝)

直到完結謝幕時,老漁民排排坐著聽二胡婆婆鳴謝時裝展的設計師、藝術家、場地提供者等等,最後二胡婆婆向面前的老漁民說謝謝,謝謝他們願意分享過去一段海上故事讓我們後代人牢記住。她請老漁民站到雜牌軍之中一起謝幕,根水、伙勝、勝娣都挺起胸膛,又驕傲又用力地鞠了個躬。

而他們的故事尚未完結,請聽下回魚說漁民。

模特兒之中還有兩個在西貢一間小學就讀的小朋友,由他們穿起漁民衣服,像把漁民故事傳承到他們這一代。(龔嘉盛攝)

「水下漁灣的故事」計畫

漁民的故事從3年前開始紀錄,明愛西貢社區發展計劃社工張雪芹和同事們走到西貢對面海的山頭上班後,發現日夜接觸的村民們有一段偉大過去,於是張雪芹開始寫「水下漁灣的故事」計畫書,找來一班雜牌軍以不同呈現方式記下關於這些漁民的歷史,包括戲劇創作、唱咸水歌、時裝展、裝置展覽等,只是計畫書先前各兩個機構申請資助時也被拒絕,雜牌軍們沒有放棄,試過在網上眾籌但反應也不太理想,張雪芹去年再將計畫書向西貢區議會申請,終於獲批,3月11日將一個關於漁民故事的裝置藝術展覽。

名稱:漁民文化藝術CROSS OVER在西貢
時間:3月11日
地點:西貢天后廟對開空地
展覽內容:
1. 招募小學生,參與視覺藝術班(立體藝術品教學工作坊)

2. 舉辦「漁民文化藝術Cross over展覽會」,展示漁網衣服、器具等

3. 「一人一故事劇場之西頁漁灣的故事」表演及影片播放

雜牌軍人物:
計劃總監:梁以瑚(二胡婆婆)
藝術工作者:黃詠楓
劇本創作:伍綺琪
藝術行政:楊欣琪
聲音表演:吳文基、何柏存等
紀錄片拍攝:麥兆豐
模特兒:社工張雪芹及其同事們
時裝設計師:余凱欣、鄺美玲、李天蔚、蘇永禧
主辦機構:全人藝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