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島線】回憶裏的黃竹坑邨 前住客懷念一字型冷巷內捉迷藏
港鐵南港島線於去年的12月23日通車,由金鐘伸延至南區,途經海洋公園、黃竹坑、鴨脷洲等地。面朝大海的小島之南,又有着怎樣的風光、歷史、文化?
在過去數十年間,黃竹坑變化不大——警校猶在、走上南朗山仍能遠眺漁港風光、工廈依舊林立。不同的是,工業活動早已停止,曾為工廠提供大量勞動力的黃竹坑邨亦已消失。如今只有一座港鐵黃竹坑車廠,與周邊發展中的工地。
黃竹坑邨與該區的工業發展,有唇齒相依的關係。據《黃竹坑故事——從河谷平原到協創坊》一書所述,1956年政府計劃在港島沿岸填海,開闢工業用地,黃竹坑被納入計劃。為使黃竹坑工業區有足夠勞動力,同年政府計劃在該區興建廉租屋邨。由1965至1973年間,黃竹坑邨10座大廈分三期建成,提供5,702個單位、供3.5萬人居住。
居民推動工業發展 工業支持居民生計
這3.5萬居民,支撐了當時黃竹坑工業區大部分運作。也有來自香港仔的水上人,由於拋網、打魚等都是粗重工夫,部分女性漁民在工業區發展時,上岸轉到工廠打工。黃竹坑街坊為工廠提供人手,工業發展亦支持着居民的生計。
Michael在2005年黃竹坑邨拆卸前搬離這個出生及成長的地方,至今已過了10年,他仍然會懷緬那裏的一切,又不時會在facebook「我在黃竹坑邨長大」專頁「話當年」、分享舊照片。「始終都會念舊,有感情。以前啲街坊感情幾好,大家唔閂鐵閘都冇事發生。」
他人生的頭21年,幾乎都在那個小社區遊走:小學在樓下,中學則在對面;下課後,他有時會到香葉道明渠旁,看街坊釣泥鯭;有時又會回到邨內的街坊士多、小食店流連,吃一串魚蛋才回家。「嗰陣最鍾意流連嘅地方係冷巷(走廊),同人玩捉迷藏、狐狸先生,𠵱家你仲有冇聽過人喺冷巷玩狐狸先生幾多點吖?」
屋邨設計連繫小社區
屋邨設計也令鄰里之間的關係更緊密。黃竹坑邨屬一字型結構,邨內各大廈之間均有通道連接鄰座,只要在某些樓層行走,便可由第1座走到第10座。Michael記得,在每層走廊末端有一個很大的空間,街坊有時會一起打邊爐、燒烤,有時更會打麻雀,小孩們會在旁觀看。
香港的工廠於八十年代開始北移到內地,黃竹坑工業發展式微,工廠空置。房署於1985年進行的結構勘查中,亦發現黃竹坑邨第9座為石棉公屋,居民吸入石棉或會呼吸困難;第10座則為鹹水樓,令樓宇鏽蝕加速,危及樓宇結構安全,第9座居民率先遷出。至2000年,房委會公布「整體重建計劃」,黃竹坑邨也在清拆之列。房署於2007年正式拆邨,近九成居民遷往香港仔石排灣邨,Michael也是其中之一。
儘管他在2005年已和家人搬走,但直至封邨前那兩年,他亦不時回去,在這個十室九空的大廈之間穿梭、拍照:「住得耐都有感情,要搬走咁都無辦法,可以做到嘅,只有盡量留返個記憶喺度。」明明九成居民遷進了石排灣邨,舊日在邨內一起玩耍的孩童、很照顧他的鄰居太太,都漸漸不相往來,「可能係因為啲人打散晒,個個都閂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