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港島線】香港仔擁全港首家茶記 前老闆話當年 現址已變藥房
12月28日,港鐵南港島線正式通車,由金鐘伸延至南區,途經海洋公園、黃竹坑、鴨脷洲等地。面朝大海的小島之南,有著怎樣的風光、歷史、文化?鐵路貫通過後,又會帶來甚麼轉變?
同屬於港島南區、與黃竹坑土地相連的,是那個以漁業為傲的香港仔。
除了漁業,原來香港仔還是「真男人飯堂」茶餐廳的起點。香港第一家茶餐廳名叫「漁利泰」,已於1988年結業。 據茶餐廳第二代打理人冼培安(安哥)回憶,原來茶餐廳在60年代不僅是中高檔食肆,更是漁民的相睇勝地。
在食肆尚未在港島南區蓬勃發展前,漁利泰曾撮合了不少水上情侶。一間茶餐廳,在那個通訊未必很發達的時代,更是社區的橋樑,將人與人用食物連繫起來。
「漁利泰」這個名字,來自以前安哥家族的漁船名稱,安哥說,他家由40年代開始,世世代代均從事漁業。
安哥憶述,1960年,衛生局新設了茶餐廳牌照,有別於冰室只可提供有限食物種類,茶餐廳牌可售賣更多樣的食物。安哥父親遂由漁船上岸,申領了香港首個茶餐廳牌照,選址香港仔東勝道,開了全港第一間茶餐廳。
茶餐廳曾屬中高檔食肆 街坊憶述不敢行入
與現時的茶餐廳不同,當時的漁利泰由餐廳裝潢、到食物價格,均屬中高檔次。安哥說,漁利泰花了很多錢安裝冷氣:「60年代食肆有冷氣已經好巴閉,冰室、茶檔、大排檔都無,只得西餐廳有。」而茶餐廳的枱凳均是全柚木製,門口有魚群裝飾,室內裝修亦十分講究。食物定價稍貴,如一杯奶茶在大排檔賣3毫,漁利泰卻賣5毫。他笑言,有街坊後來告訴他,當年都不敢進來吃飯。
半個世紀以來都不變的,算是茶餐廳的靈活性。漁利泰的概念是「乜都有得食」,無論中菜如黃鱔、䱽魚飯、西式的西冷牛扒,到現時茶餐廳常餐必備的雪菜肉絲米,甚至麵包糕餅,也有該項專業的師傅製作;冬天更有賣煲仔飯、蛇羹。飲品方面,客人也可泡一壺中式茶葉的泡茶,又或是點一杯西式的咖啡。安哥說,在茶餐廳最興旺的6、70年代,漁利泰有30張枱,卻要聘用26個樓面服務客人。早、午、晚市均有一群熟客,由於漁利泰位於香港仔兩間戲院中間,故等入場、散場後的居民,亦會到這裏喝杯蓮子蛋茶、吃碗燉蛋。
漁民相睇 捨酒樓取茶餐廳
在6、70年代,由於茶餐廳是中高檔食肆,不失體面之餘,消費又比在酒樓訂一圍枱吃飯低,故漁利泰在那個年代,成了區內漁民的相睇勝地。安哥自10幾歲起在茶餐廳幫忙,他笑說那時看到有人提早來拿位子,將兩張枱拼作一枱,便大多是要準備相睇。這也不只是男女主角的事,雙方一般會由母親、兄弟姊妹等陪同而來「幫眼」。
通常相睇會約在晚上8時後、晚飯過後的時間,男家一方會「嗌嘢飲、炒幾碟粉麵」招呼女家。期間兩家人便會閒聊,乘機了解對方背景,但兩位主角大多是「頭耷耷」,甚為害羞。安哥笑說,若對象不適合,一般主角會暗地用不同方法示意,兩家人便會「飲完杯嘢便走」;如果雙方情投意合,自然會看到兩家人笑開懷,相約下次見面,有些更會即日便談婚論嫁。到了80年代,區內的餐廳、商舖漸多,區內街坊多了選擇,這項獨特的風景逐漸在漁利泰消失。
連繫社區的街坊聚腳點
除了漁民街坊,漁利泰內也出現過多樣的社區風景,亦反映當時的政治社會氣候。由於茶餐廳附近有油站,這裏曾是巴士、的士及小巴司機的聚腳點,巴士司機有時只有2、30分鐘吃飯,安哥會「炒定碟飯」等他們來吃;在那個還未有廉政公署的年代,就如電影情節一樣,他也見過社團中人在茶餐廳卡位等待,枱上放着一份夾有鈔票的報紙,待便衣警來到,雙方便進行交易。
到了80年代,香港開始發展,各行各業均需要人手,政府同時嚴打黑工,令茶餐廳在聘人方面有困難,終在1988年初,漁利泰正式結業。
安哥認為,漁利泰那時候就如一個中途站、是社區的橋樑,街坊會請他們幫忙託管東西,也會着他們幫忙向其他食客傳話。有些食客每天來,除了吃東西,也是要找他聊天:「有啲客唔嚟唔舒服,甚至朝朝都要坐返同一個位。」
香港仔一直在變遷,漁民搬離大海、逐一上岸;漁利泰1988年結業、96年曾重開但11年後又再度陷於沉寂。到了今天,鐵路鋪設過來,一趟列車接通了南港島與另一片大陸。
現時約66歲的安哥說,他出生的地方就在住所樓上,60多年來一直沒有離開過香港仔。
「香港仔係漁港,成個黃竹坑以前係種菜場,所以南區有菜有魚都新鮮,住落就唔想搬。」
港鐵南港島綫通車前夕,問他覺得通車對南區來說是好事嗎?他說鐵路終於鋪到家門前,不少南區人都期待。但是好是壞,尚未能下定論:「或者你半年後再來,先會知道個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