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涌推動生態社區實踐 探索人與地之間的相處方式

撰文:吳志茵
出版:更新:

鄰近鹿頸、衛奕信徑的其中一路段,南涌對一些喜歡郊遊遠足的人來說一定不會陌生。
6、7年前,有熱心人士集資買地租地,目的是為了保存這裏的天然面貌,不受發展破壞。
他們稱自己為「養地人」,長遠目的是在此養地復耕,以土地滋養人、生命,同時也向大自然學習,重新檢視與自然的連結,反思如何令人與地的關係可持續地發展。

南涌昔日原是一個漁米之鄉。近年協會開始種植稻米,希望重現昔日黃金稻穗飄的一幕,延續當地村落文化。(受訪者提供)
今年的稻米於上月底收成。(受訪者提供)

昔日漁米之鄉

沿路走過一個又一個魚塘,水中的蘆葦隨風擺動,水面映照着藍藍的天空,鷺鳥在樹枝上歇息。南涌背山面塘的獨特景色,空氣中自然滲透出天地靈氣,令人心曠神怡。鹹淡水交界的地理位置,有利紅樹林生長。濕地、魚塘、蘆葦叢,不同生境營造合適的棲息地,吸引候鳥、蜻蜓、蝴蝶及其他小昆蟲,孕育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由於南涌位於新界東北邊陲,位置較偏遠,人為干預相對較少,令這片淨土得以保留原貌。

南涌昔日原是一個漁米之鄉。原藉客家的原居民移居於此後,一直以種植水稻為生。至60年代政府於大埔修建船灣淡水湖,把南涌豐富的水源引入集水區。村民無法繼續種米,於是把農田灌水變成魚塘,轉而養殖淡水魚。不過面對大陸供應競爭及村民陸續搬離,魚塘亦因此漸漸荒廢。後來有農友向村民租用魚塘,栽種荷花、水果及蔬菜等,當地農業正開始慢慢恢復時,業主卻要收回農地。眼見推土機正步步進逼,農地遭泥頭傾倒,一班愛護南涌的人於是發起集資買地及租地的「南涌養地運動」,成功買下4千多呎的土地,及租用約80萬呎的耕地及漁塘,長遠計劃養地復耕,後來成為現時的活耕建養地協會。

協會租用的地佔9成是魚塘,除了在水中種植外,只能圍繞魚塘的塘壆,種植火龍果、香蕉、蘿蔔等。(梁鵬威攝)

不過,80多萬呎地,魚塘卻佔了9成。除了在水中生長的荷花及水稻,其他都是在圍繞魚塘的塘壆,種植蘿蔔、南瓜、香蕉、薑、蕃茄、火龍果等,目的是對自然環境的干預降至最低,與不同物種共生共存。協會除了一位全職農夫外,其餘主要靠義工在假日前來協助農務及其他建設工作。當中大多是年青人,有部分更希望可以考慮長遠是否可以務農為生。去年,協會設立實習計劃,讓有這想法的人有機會體驗農夫生活,作為一個試驗探索另一種生活方式。

(左起)協會實習生豁然、執行委員蒲公英、順馨。(梁鵬威攝)

協會執行委員順馨認為,本港農業得不到政府支持,只着眼發展城市化的生活,形成單一化的生活模式。「我們覺得農業有意義而又可以維生,對本土經濟、糧食關注及環境都有影響,十分重要,是另一種生活方式的推進;希望能培育年青力量,提高蔬菜自給率,對整個城市生活化帶來反思,重新檢視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豁然於8月開始實習,她認為香港年青人想投身農業實在困難重重,無論是尋找農地、資金,以至相關農法及農技,一切都是從零開始。「現時是存在很大斷層,不論是否年青人也感到困難。要如何把農夫積累的傳承,這是十分重要。」

從生活中實踐 重新連結人與土地

城市生活步伐急促,追求便利,大部分人對食物來源不了解,不知餐桌上的食物從何來,普遍只停留在消費層面上,對農業生產漠不關心。協會執行委員蒲公英希望透過舉辦活動、導賞及工作坊,從生活層面上進行教育及推廣,宣揚在地保育訊息。「生命其實是一個連結,人的活動與思想是一個整體,透過推動整存生態教育及生活實踐,認識人與土地的關係,把日常生活狀態本來『斬件式』的部分重新連結,促進人與土地的關係。」

南涌作為一個生態教育平台,讓城市人認識人與地的關係,從而推動生活層面上的實踐,宣揚在地保育訊息。(梁鵬威攝)

南涌作為一個生態教育平台,除了向外展示一個整存的生活,順馨亦期望與村民建立關係,與原來的村落文化有更多接連,實踐永續社區理念。「原來的村落文化也很重要,南涌有它的歷史深度,可展現它新的面貌,看到它的豐富性。」順馨正籌劃於下年展開口述歷史計劃,收集及整理村民一些口耳相傳的,像以前種米的情況,「希望有一個承接性及可能性。」

這建築物原來是養豬棚,由於業主於年底收回此範圍,協會要在另一處搭建新的活動場所。(梁鵬威攝)

生態建築 與自然環境共融

南涌河旁有一間有點殘舊的石磚屋,屋外有一條小橋。這建築物原來是養豬棚,租地後協會以此作為廚房、活動工作室及農用品存放空間。不過因業主要收回此範圍,限令於年底搬離。於是,在橋的另一端空地上,他們以舊貨柜及棄置木材,搭建新的活動場所,計劃建造農友廚房、活動工作室、農友和貓狗仔的居室、農用品存放處及浴室設施等。

這次搬豬棚的契機,順馨期望能實踐協會的「建」,以設計及工程上遵守生態原則,建造與環境共生而不干預環境的天然建築。「農田必須要有一處作息空間,讓農夫及義工停駐及休息,建造生態友善建築,提供可住的空間配置。」

為了籌募建築所需費用及募集人手,協會將於11月27日舉辦《玩.建.南涌》活動,邀請公眾一起參與推動南涌永續生態社區發展。活動以3條不同主題的路線進行,分別是「親子樂農文化組」、「親子樂農文化組」、「尋幽探秘組」,引導參加者深入了解及體驗南涌生態農耕、村落文化及自然風貌。

(梁鵬威攝)

「親子樂農文化組」:

聽聽村民有趣生活故事,品嚐特色風味小吃,赤腳踏踏青草地,感受泥土的呼吸,經歷廚餘化作春泥的奇妙,高處俯瞰南涌至鹿頸的荷塘風貌,經歷快樂家庭樂的一天。

特色:以野外定向形式進行,富趣味性,路線較輕巧易行,適合一家大小參與。

(梁鵬威攝)

「落手落腳組」:

在南涌內走遍田園與河塘,觀看植物與物件,感受自然物料的色彩與觸感,尋找可用作為建築的材料,以生態原則和方法,一起參與建立微型生態設施的模型。

特色:以工作坊形式,親手為這片土地創建自然生態建築。

(梁鵬威攝)

「尋幽探秘組」:

登尤德亭,飽覽南涌山水風物地貌;溯石板潭,尋找溪澗壺穴嬉水浸水;探遊隱密小徑,綠海叢林浪蕩行山。

特色:沿路有自然協會資深生態導師知秋,講解周邊地理及生態,來一趟與自然接觸的深度遊。

《玩.建.南涌》活動詳情:

日期:27/11/2016(日)

地點:鹿頸南涌

報名詳情請看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