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農耕】嶺大小綠洲 校園種瓜果 打破城市土地的空間想像
到過嶺南大學的人都忘不了這道風景:水泥斜坡地上,木製種植箱被割下了一角,角度正好對上斜坡的傾斜度,數十個種植箱整整齊齊排列,裏面有瓜、有花、有菜。「嶺南背靠青翠山林,我們希望活用校園的空間,豐富大家對城市種植的想像。」「嶺南彩園」計劃統籌、文化研究系副教授劉健芝說。
港孩不知道木瓜長在樹上
嶺南大學2014年開始名為「嶺南彩園」校園耕讀及研習活動計畫,把校園的建築廢地、山坡修成小農田,在那裏種上各式瓜果。「我們把教學樓的三個開放區命名:田園、菜園、草園,這裏已經種上了過百種植物,穀物、水果、各種葉菜和香草。」
「不少同學事後分享說,以前從不知道馬鈴薯、番薯是長在泥土裏,原來木瓜、火龍果則是吊在樹上,在彩園開了眼界。」城市人生活單一,說到耕作,更是四肢不勤,劉健芝希望借此不但增進學生農業的知識,還有基本的生活常識。
由於空間有限,每種植物只能作示範式種植,以說明哪些植物適合香港的氣候,生命週期如何,需要什麼水土條件等。空間不足,劉健芝也認為是美中不足的地方,「水稻、高粱只能種在年桔缸中,無法在闊大農田裏盡情向上生長,實在是委屈了它們。」
集體耕種共享收成
「學校所有的教職工、學生都可以參加耕種,種植箱的空間是共享的,我們不收取任何費用,也不會把農地只交給個人負責,這裏的一瓜一菜都是集體勞動和照顧的成果。」本着這個原則,產出的農作物不作金錢交易,而是開大食會,一起吃掉。若有人對農作物有特別需要,即使沒有參與耕作,彩園也會考慮送贈。「種植的草本當中最特別的是憂遁草,聽聞是抗癌的聖藥,不少癌症復康會的患者聽聞我們有新鮮的憂遁草,都相約來取用和學習在家裏種植的方法。若對他們的病情有幫助,我們也很樂意。」
學習尊重自然
「嶺南彩園」為嶺南增添的不僅是物理上的設施,更是一份對自然的尊重。「我們很感激大自然對嶺大一直以來的孕育和庇蔭,希望更多嶺南人在學習與土地共存的同時,學會對大自然感恩,選擇盡量簡單,順其自然的生活方式,減少對商品文化和非再生能源的依賴。」勞動一季後,收割一捧新鮮的瓜菜,快樂原來如此簡單。劉健芝喜見學生參加耕作學會珍惜食物,尊重農民的勞動成果,「常說粒粒皆辛苦,但若沒有親身體驗,很難有深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