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道臨時街市不「臨時」 屹立尖沙咀四十載見證香港歷代變遷
俯瞰橋底人潮熙攘,昂首高空玻璃幕牆;群脊之內後巷隱密位置,正為神秘潛藏的臨時街市。尖沙咀有高檔半島酒店,也有平民熟食市場,窮富共融各取所需,美食正好反映香港多元文化,也盡顯於海防道臨時街市。
(以下內容節錄自《香港築印》)
「彈牙」牛丸丶沙爹牛肉或五香肉丁公仔麵丶咖央多士奶茶咖啡豆冰等等最地道美食,穩站於香港飲食文化史的重中之重,亦即所謂茶餐廳之元祖。北京道一號原為兩層高街市,為管理故將當中商販臨時遷置,結果成就了海防道臨時熟食小販市場,如此香港平民味道的集中地點,毫不顯眼地默默經營了四十多個寒暑,見證着尖沙咀歷代變遷。
牌檔要通明
要鑽進傳奇食市,先要找到海防道垃圾站旁入口,穿越繽紛花檔直往內走,再經過水果攤檔及士多,至會發現熟食市場入口。內裏環境實在擠逼,遇上打風落雨更顯狼狽,但只要附近一帶商店營業,中午必然人頭湧湧。結集昔日尖沙咀「大牌檔」之大成,麻雀雖小但選擇可謂包羅萬有,小菜晚飯亦一應俱全;唯因受管理關係,營業時間只到晚上九時左右,不像昔日路邊風光時可通宵達旦。
昔日香港居民來自五湖四海,特別由廣東赤腳南下能煮天下美味的廚師,憑靠自己本領期望可以打出自家招牌,以致當年街頭巷尾都有不少「走鬼檔」美食,1921年,政府將小販牌照分成「大牌」的固定小販及「小牌」的流動小販。二戰後港府為了安撫戰爭中傷亡的公務員家屬,發出牌照容許在公眾地方經營熟食。再到50年代「大牌」與「熟食固定攤檔」結合,政府發出固定攤位小販牌照規管,該牌照是一張需要裱裝起來掛在當眼位置的大紙,此為「大牌檔」的歷史起源。大牌檔也有大小特色,大至南北菜式,細則奶茶咖啡西多,連粥粉麵飯也各擅勝場。特別是晚上牌檔必定燈火通明,在鐡皮屋一樣的開放式廚房,洪洪爐火鑊氣沖天人聲鼎沸。
▼▼▼相關圖輯:有40年歷史的尖沙咀海防道臨時街市於2018年11月底重建▼▼▼
入舖要轉營
八十年代港府決心整頓市容,分別於元朗、荃灣、深水埗及油尖區,設立由當年市政局管轄之臨時街市,將位於大街小巷各式小販攤檔納入以作管理。可惜因為多設於市政大樓高層,不便市民出入並且風味盡失,以至此項「上樓」計劃普遍不受歡迎。當政府開發新市鎮以興建新一代公屋之時,在設計屋苑同可顧及居民飲食需要因而發展出大牌檔2.0,暨可配合屋邨廉價食肆,亦為取締路邊攤子及大牌檔,以圖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而首個屋邨熟食檔位則始於愛民邨,亦因其拱起中間排放油煙管道口,而被坊間稱為「冬菇亭」。
時至今日,政府逐步收回大牌檔牌照,經營者牌照只跟店主而不能世襲,故此牌檔已經碩果僅存;加上地區重建遷拆,敵得過風吹雨打也要轉型入店。大牌檔昔日成行成市,今天有若鳯毛麟角不過二丶三十家,不能繼承的不單是實體牌檔,而是白白令一個地道文化特色自生自滅或刻意隱沒。
聚腳要有情
海防道臨時街市除了美食及歷史價值,亦為毗鄰廣東道一帶高級商務之庶民工餘最腳之地,也是香港開埠前之尖沙咀村。當海防道已不作海防,永恆不變的卻是臨時街市內的人情人往;這份四十年之堅持信念,也維繄著香港人共同努力之過去和風味。縱然地方揦鮓,但有情勝於環境!
書名:《香港築印》
作者:文:馮俊鍵 圖、攝:陳耀慈
【本文獲「非凡出版」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