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之城】39年海防道臨時街市 ── 全港最集中清真肉類市場
香港人對「臨時」兩字,既陌生又熟悉。在街上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看見不少政府轄下的休憩處、街市、公廁、小販市場,加上「臨時」兩字。 雖然「臨時」似是預示其短暫的命運,但弔詭的是,它們卻屹立數十年。
沿海防道方向一直走,視線總被高掛在兩旁的名店招牌吸引。每間店舖的門口擠滿了拉着行李箱的遊客;遊人經過商店櫥窗,步伐悄悄放慢;可是,每當走到昏暗的橋底,眼角瞥見鐵絲網內濕漉漉的幽暗環境,腳步不其然加快;鐵絲網裏面是一個怎樣的空間,仿佛沒有人願意深究。
海防道臨時街市於1978年啟用,可分為熟食及濕貨兩部分,後者有四檔由本地人經營的鮮花及蔬果檔外,其餘的一律是由印巴籍人士開設的菜檔及清真肉檔。在本地人或遊客眼中,這個街市彷似尖沙咀的一點污漬,與周邊繁華的景象格格不入;然而,在街市的另一端,卻集中了全港最具規模的清真肉檔。同一個街市,對兩種人而言有截然不同的份量。
攝影:羅君豪、黃寶瑩
影像協作:曾梓洋
「臨」足39年 海防道街市的前世今生
與洪水橋臨時街市一樣,海防道臨時街市猶如檔販的收容所。政府於1978年因安置在北京道及廣東道交界擺檔的小販,便於海防道設立臨時街市。歷史專家鄭寶鴻指,政府在戰後希望市民能自力更生,便於現時1881 Heritage對落的空地興建九龍街市,並撥出街市附近的地方給小販擺檔。鄭形容,尖沙咀當時一片荒涼,只得工人在碼頭附近的九龍倉工作(即海港城前身),街市及空地的小販檔,已是最熱鬧的地方。1960年代末,九龍街市拆卸,部分檔販則遷往海防道臨時街市,至今已「臨時」了39年。
臨時的狀態靜止了街市的發展,即使尖沙咀成為名店臨立的旅遊區,臨時街市的檔販仍找到自己的步伐。
9月12日,海防道依舊熙來攘往;但在各個肉檔工作的巴籍男士,他們一身T-Shirt牛仔褲,腳夾人字拖在不停斬肉。有的神情嚴肅,手起刀落,刀刃碰着砧板發出的鏗鏗聲響過不停。但最令人吃驚的是,他們接連將十多隻羊從貨車運送到肉檔,逐一把整隻羊垂吊在檔口旁。有途人瞥見貨車內有多達十幾隻羊屍,禁不住驚叫了一聲。
估佢唔到! 全港最集中的清真肉類市場
來自巴基斯坦的Shoaib解釋,這天是回教每年最重要的「宰牲節」(Eid al-Adha),一連4天會宰殺牛及羊分給親友及窮人。每個回教家庭會購買一整隻羊,或2至7個家庭分享一頭牛。在海防道街市經營肉檔卅多年的Assif說:「單是今天,已經有60頭羊及8頭牛送來這裏,平時只有數隻。」本地的清真肉檔只販賣牛、羊及雞,Assif說,政府在中央屠宰場特設一個地方,讓回教徒宰肉。他們宰殺的時候,僅以一刀劃過氣管、兩條動靜脈,並將所有血液排放乾淨。
Shoaib形容,海防道臨時街市雖然只有三檔肉檔,但已是全港最集中的清真肉類市場,作門市銷售外,更會供應給清真餐廳。不少回教徒到清真寺祈禱後,便會到臨時街市買肉。當天肉販忙過不停,但人流並沒有想像中多。Shoaib解釋,很多家庭已一早用電話落單,檔主會送貨到家中。Shoaib他約在十年前來港,現於油麻地做社區工作,協助附近的少數族裔。因工作關係,他較常光顧區內的清真肉檔;雖然本地各區有不少清真店舖,但規模始終不及海防道臨時街市。
清真肉檔是男人俱樂部?
大部分巴籍居民隻身來港後,主要投靠親友;所以他們大多與同鄉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密。這天與Shoaib再到市場,肉檔的其中一名檔主突然扯高嗓子,瞪大雙眼看着Shoaib,咧着嘴飛快地說着難懂的語言。記者聽到一臉茫然。Shoaib解釋,檔主認得他小時候跟爸爸來過幫襯,並詢問他的近況。事隔多年,檔主竟然仍然認出他來。可是,Shoaib對此卻不感驚訝。「巴基斯坦的城鎮很細小。不同的親戚會分別居住在各個城鎮當中。我們認識新朋友時,首先會問對方住在哪個城鎮。然後總會找到共同認識的親友,自然就會熟絡起來。所以他認得我,其實不是甚麼稀奇事。」
縱觀在海防道由巴籍人士經營的檔口,大部分在店內工作的都是親戚或朋友;而且,當中一律只有男性;即使到市場買餸的顧客,亦絕少看見巴籍婦女。記者好奇,這莫非與宗教有關?Shoaib尷尬地笑說:「這裏的肉檔大多有幾十年歷史,檔主一定會認識曾經幫襯過的客人。丈夫不希望妻子與他的朋友交談,所以婦女不會來這裏買肉,但其他地方的街市是沒有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