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德輔道中瞓草地 反轉街道的民間實驗 上班族:空氣好多了
不是如果,亦非天方夜譚,車水馬龍的上環德輔道中,今天(9月25日)只剩下行人與電車。有規劃師爭取16年,成功將德輔道中(文華里至摩利臣街一段),變身200米臨時行人專區,市民可隨意「佔領馬路」玩樂去,踢波、睇戲、跳舞,打破香港地運用城市的思考模式。
「非常()德」由健康空氣行動、行德(前稱德輔道中聯盟)與拓展公共空間主辦、非常香港策展與400多名市民合辦。「德」指德輔道中,而中間一片空白由公眾自行填上,想像馬路假如變成公共空間後該如何運用,藉此讓大眾重新認識馬路使用權——不以汽車為先。
「被禁」文化根深柢固 起初沒人敢坐草地
今次活動共47個單位參與,最受歡迎是仿草地地墊,如柏油路上一片小綠洲。行人走得累了便轉出「草地馬路」沙灘椅躺臥,不需消費換取喘息空間。沙灘椅以外,最初沒有人敢坐下,直到第一個人坐下看書,行人陸續加入,聊天野餐「打卡」,甚至直接睡在「草地」。一街之隔有「街頭舞蹈教室」,外籍舞蹈老師跳着忘情森巴舞,曲風一轉,路過的老夫婦加入跳社交舞,圍觀的年輕情侶被拉着加入,二人相視而笑,「ONE,TWO,ONE,TWO」,跟着陌生人學起舞來。
市民驚訝竟可在中環遛狗
德輔道中寬約23米,每邊的行人路只有約3米空間,歌唱表演位置有大批市民圍觀,不時僅餘一個身位走動,有市民寧願轉入旁邊的巷里繞路。剛演出完的街頭表演者VINCENT說:「試過在尖沙咀、港道街道表演仲窄。反而行人專區令表演空間擴大,更多人願意停下聽,是好事。」是次活動歡迎寵物到場,家住大埔的陳小姐特意帶同唐狗來,「因為從來沒想過中環可以帶狗散步!難得歡迎狗隻。」不過,她逗留一會便離去:「活動吸引太多人,好逼,狗不需要活動,有空間就可以了。」
德輔道中兩旁高樓林立,形成「峽谷效應」,空氣污染物難以散去。負責指揮交通的義工譚小姐說:「今天的德輔道中很不一樣,空氣好好多。」譚小姐住在西環20多年,於中環上班,「空氣太差,太多車,平時食午飯都不想落街。」她希望若可解決交通安排問題,歡迎設立行人專區,「難得假日中環多些人氣。」譚小姐今日指未見駕駛人士有怒氣,都非常合作,不過有不少行人表示改道令巴士站搬遠,出入較麻煩,亦有不少人主動對她說活動很有意義。
塌棚意外後醞釀活動 16年後成功爭取
德輔道中變身行人專區 意念源自一次塌棚意外,主辦單位爭取近16年,他們形容,200米作為一小步,是為歷時16年的倡議跨出重要的一大步。運輸署對永久改劃仍有保留,並指:「申請人未有對鄰近路段交通及公共運輸的影響、上落客貨需求、樓宇重建或維修時交通安排等事項作詳細評估和提出解決方案,以顯示有關建議可行。」
不用再紙上談兵 讓公眾親身體驗
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坦言仍未知道是次「實驗」成功或失敗,但不再紙上談兵,會再收集數據研究,而計劃達到初衷,「可以讓公眾親身體驗,馬路除了通勤以外的作用,大家會停下來交流」他指是次得到運輸署確認批出「臨時交通安排」背後經過多次商討,雖不知動用多少警力,但自行安排了50名義工,以安全為先,「細節到指示牌都傾好耐。行人路和電車之間都有設緩衝區。」
活動原由畢打街至摩利臣街(1.4公里),警務處指行人與電車相當接近,故基於公眾安全考慮,改為文華里至摩利臣街(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