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時之城】屹立數十年的「臨時」公共設施 一張圖話你知喺邊!
撰文:吳世寧 柯詠敏
出版:更新:
香港人對「臨時」兩字,既陌生又熟悉。在街上只要稍加留意,就會看見不少政府轄下的休憩處、街市、公廁、小販市場,加上「臨時」兩字。 雖然「臨時」似是預示其短暫的命運,但弔詭的是,它們卻屹立數十年。
影像協作:曾梓洋
經過點算,香港的臨時設施——包括康樂設施、垃圾站、街市、小販市及公廁,原來至少有50個,總有一個在你我左近。為甚麼在香港,區區有「臨時」?
「臨時」其實關乎政府對待土地的思維。 政府未有長遠規劃,某些土地未決定發展用途,於是由地政處以臨時批租形式撥給不同政府部門使用及管理,也方便日後收回發展。為何政府只願「臨時」處理? 不給市民一個真正「永久」的公園、遊樂場、街市? 「因為政府唔夠大方!」中西關注組成員張朝敦說。 「因為政府要限量發展土地,維持其高地價政策,不想一次過大規模發展某地區。」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說。「因為政府係地主,喜歡怎樣就怎樣。短約可快終止租約,有彈性。沒有規劃因為不需規劃。好賣,就賣左!賣唔出,就短租。」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的候任立法會議員姚松炎說。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