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瘋狂之三】精神健康中心無處容身 期望消除偏見、復辦夜診
近日港鐵尖沙咀站發生縱火案,疑犯懷疑有精神病紀錄。當我們在媒體看到關於精神病人的報導:某年某時某地發生傷亡事件,疑犯有精神病紀錄。完。生命之間的愛恨糾纏、疑兇的動機過去未來,就此被平面化;而精神病患者,亦等於慘劇的罪魁禍首。
「經濟學人智庫」去年公布的《精神健康融入指數》指,15個亞太地區之中,香港為精神病患者提供的支援只排行第7。精神病康復者如何走過瘋狂的掙扎與情感,又有誰在意?
全港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僅14間有永久會址,精神健康服務落戶社區仍前路漫漫。此外,有前線社工指ICCMW只負責「救火」,病人需自行爭取成立「精神健康公署」、復辦夜診等權益。(此為系列之三)
2010年10月起,社署透過合約形式,委託11間非政府機構、在各區營運24間「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ICCMW),開始為當區精神病康復者、懷疑有精神健康問題人士、其家人及居民,提供綜合服務。中心亦會接收由街坊、學校或警方轉介的個案,由社工跟進,如有需要會將個案轉介醫院。
今年7月,平機會發表了一份報告,指全港24間ICCMW中,有19間在選址時曾進行地區公眾諮詢、其中9間遇上反對聲音,包括「精神病患者有暴力傾向」、「中心的服務使用者會對居民構成滋擾」、「令精神病患者在社區內聚集」及「影響治安」等。
欠缺永久會址 難以提供長期服務
新生精神康復會(新生會)是其中一間營運ICCMW的機構,其專業服務經理(社區服務)黃宗保表示,轄下的7間ICCMW中,僅4間有固定會址,「一間在油尖旺租用了兩層商場,但只是短期租約,另一間位於葵涌庇護工場內,面積只佔其中一間房,還有一間在沙田的,也只是中途宿舍內的一間房。」他表示沒有永久會址的中心,每次若搞活動須「左撲右撲」找地方,此外甚難舉辦固定、長期的訓練課程及治療小組,亦不能提供一個讓精神病康復者重建社交網絡的「聚腳點」。
「ICCMW通常落戶公屋內,因為是政府轄下的物業,可免租或平租予營運團體。」但是ICCMW正式落戶,須事先通過當區區議會,一旦有居民反對,選址進程就會停滯不前。「以大圍美林邨為例,地面有一個逾2,000平方呎的空間,本已預留作ICCMW之用。但2014年年底,因遭該幢大廈的居民以『精神病患者或康復者可能有暴力傾向』、『危害居民安全』等為由反對,該空間現時為丟空狀況。我們也不能勉強遷入,這幾年來加強在區內推行精神健康教育,希望令街坊消除偏見,不再反對。」
服務對象應以地區為本?
一間ICCMW目前平均服務33萬人,以「地緣性」為本位提供服務,但前線精神健康社工及組織者Simon Chan對此有所保留,認為精神病患者未必只想將社交網絡局限在區內。
Simon批評ICCMW只「治標不治本」,「只是逐個逐個個案處理,但對於精神健康政策沒有倡議及遠見。」除了ICCMW,坊間本有不少精神病康復者的自助組織,多年來為精神病康復者爭取權益,如交通優惠、復辦夜診、成立高層次架構如「精神健康公署」統籌全港精神健康政策等。「這些自助組織不以地域性為本位,精神病患者可跨區選擇自己喜歡的組織參加。此外它們在政策上有更多倡議,但ICCMW的出現拉扯了不少資源。」
爭取復辦夜診
另外,現時醫管局轄下的精神科醫院只有日間服務,平日開放時間最晚僅到6時、部分醫院在周六上午提供服務。2001年,醫管局曾於葵涌醫院引進精神科夜診服務,但「因使用率低」及「病人可於日間獲得更全面的醫療服務」,夜診於2006年取消。
Simon指有關服務使用率低,因宣傳不足,根本沒多少精神病患者知道。「如果設夜診及假日服務,當然好啦,不少在職精神病康復者需要專程請假覆診,請假時又不敢告訴僱主原因,非常不方便」。
康復者Gary現時正以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副執委的身分,積極向各政府部門反映意見,相關組織近乎每年提出「復辦夜診」的訴求一次,卻仍只聞樓梯響。Gary說不灰心:「當年交通津貼都爭取了10年才有啦,我們即管慢慢繼續同政府磨下去。」爭取權益仍前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