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危保育】瀕危鯊魚20年間激增至181種 近親也受威脅
撰文:吳韻菁
出版:更新:
《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又稱為「華盛頓公約」,由80個國家的官方代表於1973年在美國華盛頓市簽署成立。《公約》以分級制(附錄I、II、III)及許可證制度管制野生動植物貿易,附錄I的物種禁止在國際間交易;附錄II則管制交易情況,避免影響物種存續。
【瀕危保育】護鯊提案獲逾50國支持 CITES高峰會周六展開【護鯊者抗爭記2】蘇格蘭女生赴港示威 港男推掉兼職甘願遭辱罵98%中式酒家供應「魚翅團年飯」 保育團體震驚【象牙禁令】政府:5年時間以「公平原則」制定 縮短或惹挑戰
瀕危品種激增12倍
全球愈來愈多鯊魚品種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的紅色名錄,或《公約》附錄II。回顧1996年,全球只有15種鯊魚及其近親被視為受威脅物種,這數字在過去十數年大幅增加,及至2011年已上升至181種,升幅多達12倍;IUCNSSG(世界自然保護聯盟鯊魚專家小組)更於2014年公佈,透過首次有系統分析全球1041種軟骨魚類(包括鯊魚、鰩及銀鮫),發現當中約四分一正面臨瀕危威脅。
香港是全球魚翅貿易中心,單在2014年就進口了5700噸魚翅,佔全球貿易量超過50%。而2015年香港魚翅進口量約550萬公斤,這數字雖在5年間有下降趨勢,但本港仍佔全球魚翅貿易總量超過一半。
公約內容涵蓋野生動植物
今屆共有超過500個提案,除鯊魚外,當中包括將所有非洲種群獅子(Panthera leo),以及印度、菲律賓、馬來穿山甲、巴巴厘獼猴、非洲象等物種,建議由附錄II轉列入附錄I;而植物方面,有國家提議將格氏猴麵包樹列入附錄 II,以及將阿爾及利亞冷杉列入附錄I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