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壓力爆煲如困獸鬥 記者辦資源中心:唞啖氣再照顧
2017年,82歲的黃國萬在備受照顧壓力下殺死中風妻子,他獲官判囚兩年後於年初刑滿獲釋。近月他接受傳媒訪問,憶述雙老照顧的生活時多次重覆一句:「好淒涼,叫天不應,叫地不聞。」
記者陳曉蕾近年關注照顧者議題,她於一年前成立照顧者雜誌,兩個月前剛在油麻地開設照顧者資源中心,在繁囂的鬧市中為照顧者帶來一個喘息的空間,「下班後來這裡幾個鐘,飲飲咖啡,看看書,唞啖氣再回去照顧。」陳曉蕾說。
攝影:高仲明
全港夾心照顧者或超過100萬人
據政府的定義,「照顧者」泛指一類需要去照顧特殊學習需要的兒童、殘疾人士、長者及長期病患的人士。2013年政府統計處數據顯示,照顧殘疾人士或長期病患家屬的照顧者共22.9萬人。但照顧者的數目是否只限於此?去年十月,《大人》雜誌發佈新一份照顧者問卷,團隊擴大照顧者定義:沒有即時經濟壓力、不是與父母同住,但照顧時同時要付出極大心力,以及要作出艱難醫護決定的人。他們估計,這群年約40至60歲、要照顧上一代,同時要照顧下一代,又要為自己生活奔波的夾心階層照顧者,在香港超過100萬人。
九成人照顧者壓力臨爆煲 患抑鬱症機會高危
《大人》的照顧者問卷利用了「沙氏負擔訪問(ZBI)」,來量度449位照顧者的壓力。調查發現超過九成人的壓力評估達24分以上,患上抑鬱症的機會大增,也有受訪者形容照顧過程如像困獸之鬥。在為被照顧者找形形式式的服務前,或許聆聽已成照顧者路上的重要力量。
在台灣,有社區組織設立「照顧咖啡館」,讓照顧者在呷一口咖啡的時間中得以喘息。香港有些非牟利機構也舉辦類似活動,陳曉蕾說:「你去照顧者cafe,未必真的為了那杯咖啡,有個空間出現時,照顧者之間就會有好多交流。」
油麻地照顧資源中心開幕 便於尋找安老或醫療資訊
四年前,記者陳曉蕾成立慈善機構「大銀」,出版以照顧者為對象的《大人》雜誌,推動健康安老及生死議題。今年9月,「大銀」在油麻地設立「大人站」。在鬧市的一棟商業大廈內一個高樓單位,甫推開門,眼前約300呎左右的空間擺滿了琳瑯滿目的書籍,大扇玻璃讓陽光灑進屋內,沙發放在角落裏讓人隨意坐下,舒適的氛圍,儼如在繁華鬧市中的一個小綠洲。「這邊放了認知障礙的書、這邊是關於人口老化的書、還有好死等等。」陳曉蕾邊介紹邊說,「這是一個地方,讓你找關於安老或者醫療的知識。」
我們強調交流,與他討論。來這裡的人都有些想法,不是坐在這裡,你給他一張單張就會走。
早年陳曉蕾寫過不少關於綠色議題的書如《剩食》,後來她又轉往關注死亡議題,主編了幾本如何在香港「好死」的書。近年,她開始寫安老。由死亡到安老,甚至未老前、在當一個照顧者的階段,人生軸線不斷推前,她一直在留意城市需要,「我一直在關心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當城市的人口結構從未試過會這樣改變時,我由end of life作為起點去看,由死後的殯葬,去到未死前,在醫院會遇到什麼事情?甚至未入醫院,面對老年時又會有什麼?照顧者又面對什麼?」
照顧者非弱勢 「他們有力量改變」
統計處去年發表「香港的撫養趨勢」,指出現時每10名打工仔撫養2.8名長者,但隨着人口老化加劇,2066年將增加1.5倍,屆時每10名打工仔將要撫養7.1名長者。如你突然成為一個照顧者,你可能會手足無措──要如何照顧?在哪裡有服務可幫忙?然後會想,有沒有一個社工可以為我找齊資料?現時不少地區都設有長者地區中心,或許可以滿足以上需要。但陳曉蕾認為,這批照顧者的需要可能大於我們的想像,也並非單向尋求服務就完事,如果能將照顧者的潛能轉化,他們未必是弱勢的一方,「我們強調交流,與他討論。來這裡的人都有些想法,不是坐在這裡,你給他一張單張就會走。」
我們相信讀者知道資訊後,互相之間就會好多交流及發揮。
與身邊人分享壓力成新出路
Eva是大人站其中一位使用者,她同時亦是三位認知障礙患者的照顧者,她哥哥、母親及老爺在五年間先後患上認知障礙症,後來哥哥去世,她深怕視子如命的母親受不起打擊,為了決定是否將離世消息告訴母親,足足糾結了三天。她後來經「大銀」認識了許多同路人,成為支持她的力量,「有人給了很多資料我,我們照顧者之間也有討論,到底認知障礙患者有沒有哀傷的權利?這類型的議題,社區中心未必承托得到。」最後她決定跟母親全盤托出,料不到母親反應平靜,還有去送兒子最後一程,「我覺得好amazing!如果只有我自己一個人,無助感會好強。」
這也是大人站與長者中心不同之處,「社工經常強調empowerment(充權),但我們不會這樣想,所有讀者都比自己更有潛力。」陳曉蕾說,她認識一位年輕的照顧者辭掉工作,全職照顧嫲嫲,結果將照顧的過程拍了一套紀錄片,成為改變的力量。「我們相信讀者知道資訊後,互相之間就會好多交流及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