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紅樹林.影片】魚仔、蝦仔、蟹仔 泥灘上的天然教室

撰文:吳志茵
出版:更新:

紅樹林於沿海地方生長,獨特構造令它可抵禦海水浸沒,對抗潮汐漲退,在海邊偏安一隅;有別於城市樹木,它與人的生活保留一定距離,沒有太多交集。然而近年的海洋垃圾問題,尤其是內地垃圾入侵本港沿岸海域,都對沿岸地區造成極大破壞,其中紅樹林的生境更受嚴重影響。另一方面,有人為了建屋,不惜破壞天然紅樹林,以換取沿岸地區土地權。人與自然環境的矛盾日漸加劇,現在即使只是低調地生長於海岸地區的紅樹林,都已不能倖免。
攝影:吳鍾坤、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要了解本地紅樹林生態,記者跟隨研究員來到西貢泥涌,看看紅樹林如何在泥灘環境為生物營造理想棲息地;然後到訪擁有全港最大紅樹林的地區:米埔自然保護區,內裏新建環境監測站,透過長期觀察數據,了解紅樹林於緩解氣候暖化的角色。事實上,這些沿海生境都是重要的生態系統,不單聯繫泥灘上的各種生物,亦同時聯繫人的生活,和人類有密切關連。

潮退生機湧現

泥涌,退潮後的泥灘上,因潮水而出現波浪紋的凹凸地帶,形成一個個小水漥。此時,棲息於泥灘下的魚仔、蟹仔紛紛從小洞口中冒出頭來,把握時機出動覓食。牠們的個子非常細小,在洞口探頭探腦,對四周環境十分敏感,即使只是輕聲細語,也會慌張得鑽進泥土中。在烈日當空下,要尋覓及觀察牠們的一舉一動,就得考驗你的耐力了。

到訪當日正值大暑,記者中午過後抵達泥涌,潮水開始退去,露出一片偌大的泥灘。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羅瑞懷(Calton),正帶領一眾大專院校學生,在汀角及吐露港沿岸不同地點進行生態調查。

角眼切腹蟹與海洋界鼻涕蟲

潮水愈退愈遠,灼熱的陽光照遍整個泥灘,把泥土的水分慢慢蒸發。只有手指頭大小的角眼切腹蟹,躲在紅樹林下蠢蠢欲動。牠有一個習慣,在覓食時會不期然地揮動雙螯來宣示地盤,由於這個趣怪動作有如日本武士切腹,所以因此得名。雖然個子細小,而在保護色之下,很難察覺牠的存在,不過,每當牠高舉白色雙螯,跟着節奏地做早操,就會暴露牠的行蹤。

另一邊廂,我們看見灘上布滿一個個小沙球,想必是股窗蟹的傑作。牠們會過濾沙中的養分作食物,然後吐出小沙球;我們還發現這裏有槍蝦,牠剛發放了空氣炮,揚起沙粒,嚇退了旁邊的魚兒;而灘棲螺則在灘上緩慢地移動,刻下迂迴曲折的軌迹;有「海洋界鼻涕蟲」之稱的石磺,與海葵、寄居蟹等一同生活於泥灘之中 —— 紅樹林物種豐富,生機處處,是很多小型海洋生物及浮游生物的孕育場。

泥涌面向吐露港。(資料圖片)
Calton是香港大學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研究助理,帶領一眾大專院校學生到吐露港及赤門海峽沿岸不同地點進行生態調查。

結構特殊能適應泥灘環境

泥涌位於西貢西沙公路旁,面向吐露港,內灣偏安一隅,水流緩慢,有利沉積物積聚,漸漸形成泥灘,吸引小型生物前來棲息。由於潮汐漲退令泥土地基不穩固及缺氧,因此並不適宜一般樹木生長,不過紅樹自有一套生存法則,擁有特殊的結構,能適應這種特別的環境,更會生長成林。

例如白骨壤會長出直立的根枝,穿破泥土,這種稱為「出水通氣根」的結構,可幫助白骨壤於泥土表面呼吸。Calton解釋:「其實紅樹林不是一個正式的分類,而是一個對在這種環境下生長的植物的統稱,所以在真正植物分類中的科和屬,可以相差甚遠。

紅樹有真有假

而紅樹又有分真與假:真紅樹是可以被海水淹沒而不死的;類紅樹則沒有真紅樹的獨特結構,不能在水中生存,通常生長在真紅樹後面,離岸較遠。」

因某些紅樹品種內含單寧成分,以前會被提煉成紅色染料,故被冠以紅樹之名。紅樹多生長於熱帶及亞熱帶的海岸潮間帶,是陸地與海洋之間的特殊濕地生態系統。香港位於亞熱帶地區,當然都有紅樹林,但相對其他熱帶地區,我們的紅樹林面積相對較小,而樹的高度亦普偏較為矮小。

中午過後,潮水退去,露出一片泥灘,棲息於泥灘下的小生物如股窗蟹趁機出來覓食。
白骨壤會長出「出水通氣根」的直立根枝,穿破泥土於泥土表面上呼吸,是紅樹其中一種適應泥灘環境的特別結構。
俗稱「水筆仔」的秋茄樹,果實成熟後會直接在母體上發芽並生長胚莖,呈筆狀一枝枝垂掛着,直至脫落插入濕地軟泥上,才開始獨立成長。

摸蜆、海洋垃圾破壞紅樹林生境

專門研究海洋生態及魚類的Calton,拿着相機跑到小溪裏,靜靜觀察鱲魚、釘公的動靜。「牠們的魚苗一般會在紅樹林環境中生長,長大後才會游出大海。其實紅樹林對漁業有一定貢獻,但香港很少有這方面的研究。」他繼續解釋,原來紅樹的枯葉是蝦、蟹及魚類的食物;魚苗於淺灘生長,又為鳥類提供食物,冬季吸引候鳥前來覓食,因此亦成為候鳥的重要棲息地。「紅樹林所影響的不只是樹林環境,而是整片海洋。」

紅樹林與泥灘上的各種生物,既然生機處處,自是認識生態的天然教室;不過,遊人抱着娛樂心態,來紅樹林捉魚仔、蟹仔為樂,而摸蜆更成為近年熱門活動,每逢假日,一家大小為了摸蜆,都會翻起石頭,又以泥耙剷起泥土。記者到訪當天為平日,雖然未有遇上假日來摸蜆的人潮,卻在淡水溪流中發現十多隻死蜆,每隻體積僅大於一個五元硬幣,相信是在遊玩過後被人遺棄於此。

Calton說,蜆的生長速度雖然不算慢,但摸蜆活動其實對生態帶來嚴重威脅。「蜆會吸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這過程有過濾作用,幫助潔淨海水;而蜆是其他動物的食物,大量摸蜆除會影響食物鏈外,把泥灘掘到一坑一坑,也會影響整個生境。在外國如澳洲及紐西蘭等地,都對捕捉蜆類的大小及數量,定立了限制。」早前有報道指,遊人用鹽來引蟶子,於泥灘上灑一把鹽巴,令泥灘的鹽度瞬間提升幾倍,藉此逼令蟶子現身,但這做法會影響其他生物,造成破壞。

另外,大嶼山水口也是所謂的「摸蜆勝地」,特別是在夏季,假日定必人潮如鯽,在泥灘上低頭彎腰肆意挖掘,為紅樹林生態帶來嚴重破壞。然而,水口所受的威脅豈只是摸蜆,近日的海洋垃圾問題更令人憂慮。

灘棲螺緩緩地在灘上爬行,以吸食腐植質為生。
平背蜞是泥灘上常見的蟹科生物之一。
近年流行泥灘上摸蜆,對海岸生態造成破壞。
為了摸蜆,遊人翻起石頭,又以犂耙剷起泥土,在泥灘上掘到一坑坑,破壞生境。

海上垃圾阻礙紅樹生長

上月中,環保團體「綠惜地球」召集50多名義工到水口泥灘清理垃圾,該組織的社區協作總監鄭茹蕙說,他們合共清理了逾600公斤垃圾,當中以塑膠廢物為主,如膠樽、膠袋及食品包裝,也有魚網、魚絲等其他垃圾。垃圾中不乏印有簡體字的包裝紙,反映出廢物可能是從內地經大海入侵本港海岸。

「潮漲時,海浪把垃圾沖上岸,漸漸積聚不少垃圾,纏繞着紅樹的樹根及樹枝,不僅阻礙紅樹正常生長,垃圾的重量也會令樹枝折斷,對樹苗的傷害性更大,影響紅樹林繁殖。而垃圾亦會令環境變差,影響於該處棲息的各種海洋生物及鳥類。」她指出,水口亦是野牛的棲息地,牠們會誤把垃圾當作食物,影響牠們的健康。

潮漲時,海水一併把垃圾沖上岸,日積月累下,令大嶼山水口村的泥灘積聚不少垃圾,當中以塑膠垃圾為主。(綠惜地球提供)
垃圾纏繞紅樹的樹根及樹枝,需以人手小心地把垃圾逐一清理。(綠惜地球提供)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