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見、隔不走:磨砂膏威脅海洋生態
塑膠對環境生態的威脅毋容置疑,而塑膠製品無處不在,令污染問題加倍惡化。日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簽署了一項對個人護理產品中使用微膠粒(Microbeads)的管制,立法逐步禁止生產及出售含微膠粒成份的個人護理產品,於2017年7月起禁止生產有關產品,並於2018年全面禁售。
微膠粒直徑少於1毫米,雖然微小,卻悄悄地對海洋生態構成嚴重威脅。近年,微膠粒被大量使用於個人護理產品,如牙膏、潔面膏及沐浴露等,標榜具磨砂清潔及去死皮功效。據海洋污染關注組織「無塑海洋」(Plastic Free Seas)的研究指,一支130克的磨砂潔面膏就含超過100萬粒微膠粒,單是每次洗面的份量,就有約17,000粒由洗面盤流走。現時污水處理設施未能過濾微膠粒,即大部分會流入大海,對海洋生態和環境造成嚴重影響。微膠粒的表面會依附及積聚有毒物質,魚類或鳥類一旦吃下,除損害其消化系統導致死亡外,亦會進入食物鏈,進一步危害其他生物,甚至最終由人類進食和吸收。
港府不打算立法管制
除美國外,微膠粒問題亦引起國際關注,其中加拿大、澳洲和其他國家,將效法美國監管使用微膠粒。至於香港,立法會議員陳克勤於去年4月曾就此項議題向環境局提問,是否有針對性措施減少微膠粒對本地海洋生態造成影響,局長黃錦星稱引述現時監測所得的資料,認為本港的海水、沉積物和海洋生物中所含的有毒物質水平屬偏低,符合本港及國際有關保護海洋生物和人類健康的標準,故此相信微膠粒對本港造成的潛在環境影響較低,現階段未有計劃引入法例管制含微膠粒的美容及護膚產品。
或許現時微膠粒對本地生態環境未構成明顯影響,紅色警號尚未響起,但微膠粒對於海洋生態的影響卻絕對不容忽視。在選擇購買個人護理產品時,「無塑海洋」建議應避免選擇含聚乙烯polyethylene (PE)、聚甲基丙烯酸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聚丙烯polypropylene (PP)和尼龍nylon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等化學物之磨砂產品,甚至改用天然無害的替代物如杏仁、核桃殼、鹽或浮石。此外,有外國海洋組織研發出手機程式「Beat the Microbead」,只需一掃產品條碼便知是否含有微膠粒成份,增加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有助減少海洋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