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垃圾非絕症 外國三種妙法香港可借鏡?
100噸海洋垃圾由內地攻港,政府應對方案主要是陸上清理,特首高官早前更浩浩蕩蕩到大嶼山執垃圾,被批評「做騷」多於解決問題。外國新設計的處理方法就不會等垃圾沖上岸,而是主動出擊在海上打撈,哪個值得香港借鏡?《香港01》邀請各方專家評論。
1. 荷蘭少年發明海流垃圾收集器
2013年17歲的荷蘭少年Boyan Slat設計出自動清潔的新系統:在海中的自然洋流上,放置「V」型的浮水網,將飄浮垃圾截停和聚集,再用機器和船隻收集和運走,設計最終取得荷蘭一家大學的「最佳科技設計」獎。
Boyan Slat其後成立了The Ocean Cleanup基金,籌得逾200萬英元,上月在荷蘭對出的北海展開23公里長的浮水網試行運作,估計這系統比傳統用打撈船清理快7900倍,但成本卻是傳統方法的三十三分之一。
The Ocean Cleanup可否清理湧來香港的垃圾?水質專家、公開大學科技學院院長何建宗說:「這不是新技術,在外國很成功。不過香港缺乏開闊的海灣,而且海面交通繁忙、水流急速,未必可以固定擺放,但可以在開闊的港島南區如淺水灣等地試用。」
The Ocean Cleanup |
|
發源地 |
荷蘭 |
原理 |
利用洋流將垃圾聚集和打撈 |
造價 |
集資200萬美元,未知造價。 |
局限 |
只能放在開闊的海灣,而且會阻礙航道。 |
2. 澳洲男自家製近岸垃圾桶
至於內灣的垃圾如何處理?澳洲設計師Pete Ceglinski以往設計過不少塑膠產品,熱愛水上活動的他認識了滑浪發燒友Andrew Turton,兩人為了避免下一代要在塑膠垃圾中游泳,自行研發海洋垃圾桶,24小時自動清理近岸的海洋垃圾。
海洋垃圾桶是一個固定在岸邊的水桶,桶口略低於水平面讓海水不斷流進桶內,再經底部的水泵抽走,海水流入桶內時,內裏的布袋會將垃圾和油污隔走,然後將過瀘後的海水放回大海。設計師指這垃圾桶適用於港口和水道等地水流平靜的地方,比起靠工人一邊走一邊用網撈起垃圾更有效率,預計今年內會生產50個。
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梁耀章指:「這個設計簡單而實用,值得在香港嘗試,可放置在避風塘。」不過他認為這個設計需要定期清理,增加額外成本,而且只適用於平靜的內灣,因為大浪會將它沖毀。
另一個憂慮是,垃圾桶會否傷害海洋生物?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海洋)李美華指,如果海洋垃圾桶的吸力低,一般魚都能游走。而網眼夠大就可讓魚卵穿過,不會造成傷害,對海洋生物的傷害相對地低。
The Seabin Project |
|
發源地 |
澳洲 |
原理 |
用泵將海水過濾 |
造價 |
預售3,800美元一個 |
局限 |
只適用於平靜的內灣,且需人手收集垃圾。 |
3. 韓國補貼漁民撈垃圾
海洋污染嚴重,令漁業資源愈來愈少,韓國政府在2003年展開補貼漁民計劃,以每立方米100美元的價格,回購漁民打撈到的垃圾,2004年起5年內漁民共撈起了近3萬噸垃圾。傳統靠人手及打撈船清理垃圾每噸成本約為18.7美元,而向漁民回購垃圾則節省了人工、船隊、機械和燃油成本,每噸成本只需6.5美元,慳了65%。
世界自然基金香港分會項目經理(育養海岸)楊松頴指,補貼漁民清理垃圾的方式更具成本效益,而且過程中可教育漁民保育海洋的重要性。
向漁民回購垃圾計劃 |
|
發源地 |
韓國 |
原理 |
提高誘因,令漁民將撈到的垃圾帶上岸。 |
造價 |
清理每噸垃圾需6.5美元 |
局限 |
無法清理非捕魚區的垃圾 |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