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海灘遭垃圾攻陷 原兇非外伶仃島垃圾山 四大分析

撰文:林若勤
出版:更新:

香港超過7個海灘近日被垃圾攻陷,政府說收拾了超過64.5噸、大約三輛雙層巴士的重量的垃圾。有環保團體質疑垃圾源頭來自外伶仃島的垃圾山。真相是否如此?《香港01》登島調查,發現7層高堆填場未有嚴重傾塌跡象,有學者亦認為垃圾山的規模細,根本無法造成幾十噸的垃圾污染。不過根據歷年衛星圖片,沒任何覆蓋的垃圾山面積「時大時小」,可能多年來也「漏」垃圾落海,始終是香港海洋垃圾的部分來源。至於近日的垃圾災害,較多意見認為是因暴雨而從珠江沖來的內地垃圾。

堆填達7、8層樓高的外伶仃島垃圾山,部份位置有沖涮和輕微傾瀉跡像,很可能一直也有垃圾被沖入大海。

官方否認香港垃圾來自外伶仃島

珠海市萬山區政府昨日(7月8日)發出通報,稱「已查明近日在香港海岸線出現的垃圾不是源於外伶仃島的垃圾堆填場」, 解釋環團發現的只是舊堆填場,該堆填場「採取簡易堆填,有進行壓實和定期翻土以確保穩定,垃圾不會飄入大海。」

官方稱「舊堆填場已不再接收垃圾,預計今年內會完全封閉。」又稱目前該島「日常產生的所有生活垃圾,全部都被收集、壓縮、經船運至市區,再統一進行無害化處理。」萬山區政府認為香港水域近日出現的垃圾,與貨船、漁船的活動,及季候風將太平洋的垃圾帶來有關。究境垃圾何來?《香港01》提出四大分析。

歷年的衛星圖片顯示,外伶仃島的垃圾山「時大時細」,2011年更一度緊貼海邊。(Google Earth截圖)

1. 非官方所說「已停用」 垃圾山「時大時細」 多年持續「漏」垃圾?

《香港01》記者登島直擊,發現垃圾堆中有不少新的家居廢物,例如容易分解的西瓜、新淨的食物盒和水樽等,而觀察期間更有泥頭車傾倒建築廢料,明顯並非如當地政府所謂「不再接收生活垃圾」。

亦有當地居民透露,遇上颱風或潮退時,沿用超過20年的垃圾山部份垃圾會被沖落海。比較2006年至2014年的衛星圖片,外伶仃島的垃圾山「時大時小」,2011年垃圾山更「緊貼」海岸線,很可能多年來都有垃圾被沖走,與珠海市政府的說法截然不同。

記者在現場觀察,垃圾山內堆滿了家具、建築廢料,除此之外亦有西瓜、飯盒和水樽等新垃圾的證據。

2. 沒有颱風未見倒塌 垃圾山規模小

雖然如此,本港及外伶仃島近來沒有颱風來襲,當地居民亦指最近垃圾山沒有大幅倒塌和傾斜。

香港教育大學科學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霍年亨認為,今次香港海岸的垃圾數量是「史無前例」,估計是一次突發事件,例如垃圾船傾側或垃圾山傾瀉,導致大量垃圾倒進大海,他說:「雖然伶仃洋的垃圾山應該都會沖落海,但規模太小,相信不是今次污染的主因。」

北面有珠江帶來的垃圾,南面有外伶仃島的垃圾山,無論潮漲潮退都有可能為香港帶來海洋垃圾。(海事署網頁截圖)

3. 海流潮汐將珠江垃圾帶到香港?
根據海事署網頁的水流預測系統,大部分時段珠江流出的河水會分為兩道水流,其中一道從大嶼山西面流入太平洋,另一道從大嶼山的東面流進太平洋,假如珠江河出現大量垃圾,它們隨水流飄至香港南面各個海岸的可能性很高。

不過潮漲時,水流預測系統顯示水流的方向完全相反,由南方流至北方,亦有可能將外伶仃島的垃圾沖至香港南面的海岸。簡單來說,單以水流來推論,北面的珠江或者南面的外伶仃島也有可能污染香港。不過環保署就認為垃圾來自珠江的機會較大。

環保署指,過去一星期在沿岸地區收集到逾64.5噸海上垃圾,是以往夏季的6至10倍,珠江沿岸如廣東、廣西、湖南及江西等都出現嚴重暴雨,水災或將垃圾沖到大海,並經由西南季候風及海流漂到香港。浸會大學生物系教授黃煥忠亦指,內地一般大城市都有垃圾處理設施,不過很多縣、市、鎮及鄉郊都沒有廢物處理系統,最方便就是將垃圾堆填在河邊,當發生雨災就會將垃圾沖入河流。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育養海岸)楊松頴指,上月初至月中都有連場暴雨,部分更是幾十年一遇,大量垃圾沖入河流再湧至香港的可能性高。

記者今日巡視深水灣和淺水灣,仍發現不少海洋垃圾。(實習記者林詠賢攝)

4.​火災遺禍?

亦有報道指上月24日外伶仃島垃圾山火災,射水救火時將垃圾沖落海,但數量應難有64噸,另香港收集到的垃圾一般沒有燒過的痕跡,這說法可能性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