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車遺民2】青衣「交通繁忙」拒建單車徑 工程師:冇充足理據
橫貫沙田、元朗、上水及荃灣、全長112公里的超級單車徑工程正在進行得如火如荼,而其中一段長約2.3公里、由荃灣青荃橋至灣景花園的新單車徑於9月中已開始動工。這塊單車發展藍圖鬧得熱哄哄時,與荃灣只有一橋之隔的青衣卻不包括在單車徑發展藍圖內,青衣區內亦無單車徑規劃,一眾青衣居民都大嘆自己淪為「單車遺民」。
今年5月,立法會首次討論發展青衣單車徑,當時運輸署指青衣為已發展地區,區內交通繁忙,部分路旁上落客貨活動頻繁,興建單車徑會令單車需來回切線,增加道路安全風險,因此不鼓勵市民在繁忙地區以單車作為交通工具。到底青衣要有單車徑,是否真的難以實行?
攝影:黎家浩
交通繁忙?郭家麒:只適用於北橋及貨櫃碼頭
「當大嶼山都可以興建一個1,700公頃的人工島時,為何青衣連一條單車徑都無法興建?政府未免太過賴皮。」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曾在今年5月去信立法會,要求政府於青衣區域發展單車徑,惟遭政府以種種理由拒絕興建,包括「區內交通繁忙」。
郭家麒認為,政府相關說法只適用於青衣北橋或貨櫃碼頭等地方,而在住宅區可先考慮發展單車網絡。他強調,興建單車徑只是事在人為,如果政府有意在青衣發展單車徑,實際上困難不大。
若鳥瞰青衣島,可見島的南面及西面設有造船廠、油庫、船塢及發電廠等;東南部則為葵青貨櫃碼頭九號碼頭;不過,東北面及中部才是住宅區,居民住所與重工業區相隔一段距離。
工程師:仍可加設分離式單車徑
資深工程師黎廣德認為,青衣島內屬貨櫃與居民混合式規劃,是不理想的規劃模式。市民若以單車駛經工業重地,容易與貨櫃車相撞發生意外,但於民居內加設單車徑技術上是可行,他又認為,當局可先在海濱試行僅屬休閒性質的單車徑,為青衣單車徑開路。
他表示,加設單車徑要考慮道路流向及接駁配套等等,增加規劃成本,有機會令政府不願實行。不過,他認為,「低碳出行」是國際新趨勢,港府需在各區研究單車徑可行性,低碳交通應是社區規劃重點。
違泊問題未解決 長輝路上落貨佔用半條馬路
除了「區內交通繁忙」,政府拒於青衣建單車徑的原因是「部分路旁上落客貨活動頻繁」,容易發生危險,現實又如何?記者於平日早上十時至十一時到青衣工業區長輝路一帶視察,發現不少工人佔用了行人路及馬路搬運貨物,馬路上也堆滿貨物,行人被逼在馬路上行走,即使單車或私家車駛過馬路亦要躲避幾分。同時,當中出現大量違泊情況,有不少大型貨車停泊在路邊,亦未見有警察到場檢控。
理工大學前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指出,當區貨車違泊及佔用馬路才是問題根本:「如果青衣有違泊問題,是否應先規限大型車輛違泊問題,讓單車徑順利發展?」他認為,當局應優先更正貨櫃車上落貨問題,更不應以上落客貨活動頻繁」為理由,不探討發展單車徑的可能性。
紐約市證單車出行減少交通意外
縱然單車代步為低碳經濟的可行出路,惟單車交通安全問題一直為人爭議:香港馬路車多又路窄,塞車動輒一小時,單車在路上行走容易發生意外。但事實上,人多車多是否就與危險掛上等號?
美國紐約曼哈頓與香港情況相似,人口密度甚至比香港更高。據美國人口普查局2017年的統計顯示,曼哈頓人口密度為27,826人/平方公里;而香港統計處2017年的數字顯示,香港的人口密度則為6,830人/平方公里。而曼哈頓交通情況亦同樣擠塞,紐約市合作夥伴(Partnership for New York City)曾對區內交通擠塞的情況作研究,報告指出,市內因道路阻塞而竟導致了每年200億元的經濟損失。
自從2007年,紐約市大力推行單車通勤道後,市內的整體交通意外卻下降了。據紐約巿交通當局於2014年9月發表的報告指,整體交通意外(包括交通碰撞、行人受傷、自行車與途人發生的碰撞)均下降了20%。
至於香港,交通諮詢委員會同樣亦於2014年推出了《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報告指,2003年至2013年之間,香港車輛增幅達30%,車輛數目增多導致市區的平均行車速度下降。
專家:單車代步需道路人士配合
不過,熊永達亦認為,如要正式在城市內推動單車出行,政府必須由整個配套由開始立法及實施。他建議政府可以開設單車學院,先教育踩單車的市民,向他們灌輸安全駕駛單車的知識;至於其他道路駕駛者,則可以在考車牌時加入單車筆試或路試,例如規定單車與汽車之間須保持一個手位距離等準則,要求道路使用者與單車駕駛人士互相配合。
政府過往十幾年將單車定位為康樂用途,並不將單車視為一種代步的交通工具,雖然近年政府經常鼓勵市民以單車代步,但另一邊廂卻以車多路窄為由,不鼓勵市民在市區以單車代步,青衣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沒有單車徑的社區,除了青衣以外,港島一帶還比比皆是。但單車人口是少數,是否代表單車徑需求不存在?要真正單車友善,究竟何時才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