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扶林村寮屋變模型 工作坊助共融 建築師盼改善社區環境
薄扶林村缺乏公共空間、村民關係比從前變得疏離,你認為與自己有關嗎?也許,大部份香港人無意疏理與鄰居的關係,卻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諸事八掛」,着手研究如何透過建築,加強薄扶林村的村民關係。社區組織MaD Asia夥同明愛薄扶林社區發展計劃,推出「在地研習室──薄扶林村人的看家本領」活動,其中有「人家」及「地方」工作坊,MaD Asia邀請非牟利組識「多磨建社」兩位建築師馬潔怡和Mark Kingsley,在兩個周日帶領大眾遊走薄扶林村,與居民訪談,量度村內每所屋子的尺寸用來做模型。勞師動眾,為什麼?
「不過是樂趣無窮的」
當天下午時份,太陽毒得像與香港人為敵,不消一小時,我已喝了一公升的礦泉水,流了十公升的汗,但我只是行行企企、「阻住地球轉」那種,美其名「從旁觀察」。而他們,無論是搞手,抑或參加者,兩小時裏在村內左鑽右鑽,用鐵尺在人家的屋內外量度。要知道,除了某幾位參加者是建築系學生,其餘的人連鐵尺也未用過。加以,薄扶林村屬於寮屋,不是由建築師規劃,每所屋子都像岩石般奇形異狀,甚至村內某些官地被圍上鐵絲網,伴隨坑渠的陣陣惡臭,大大增加了量度的難度。
是次工作坊分兩節進行,當天完成量度屋仔尺寸後,兩周後的第二節工作坊才做模型。第一節活動後,多磨建社其中一位創辦人馬潔怡,還跟明愛的社工說:「我們會另找一天,更準確地量度屋的尺寸才行。」然後多磨建社的建築師,又花兩周時間,將拍下屋仔的相片,利用photoshop左扭右扭至合適尺寸用來做模型,馬憶述時仍捏一把汗,卻不忘補上:「不過是樂趣無窮的。」於是,我問他們,會否覺得自己有點傻?馬潔怡回答說:「我覺得很好玩啊,不覺得很傻啊!因為這是關乎人的生活。」多磨建社獲得社企基本資助,一直關注香港房屋問題,以建築改善社區生活環境,而薄扶林村就是其一。其中一位參加者阿龍,是一位建築系的學生,幾年前他的老師參與薄扶林村的設計,那時他當助手,一直關注這條村的發展,他說:「對!我傻了許多年,對這裏積下了感情。」
我覺得好玩,不覺得傻,因為這是關乎人的生活。
有個性的屋子 鄰居互助建屋頂
薄扶林村的屋子在旁人眼中可能是奇形異狀、居住環境惡劣,但在他們眼中卻是「以人為本」和「有個性」,馬:「這裏的屋都村民按需要自己動手建造,所用的物料都是手到拿來,適合他們的生活。例如他們用鐵片建屋頂,鄰家不懂得做屋頂,另一戶又會來幫忙,互相守望,因此某幾所房子又會有些相似的地方。」她說。她表示,薄扶林村村民給她一種很團結的感覺,除了舞火龍,中秋節村民又會一起做盤菜,相聚於菜園地,「這份鄰里關係,與居於私樓的不同。」
薄扶林村不是由建築師建構。我除了看到村民建構的力量是何等大,還看到政府冷落這群村民。
缺乏公共空間 村民少交流
然而,整條村落就只有一小片菜園地作為公共空間,一位參加者分享:「村民們分享村內外缺乏可以坐的地方。而且大家都各自有一條歸家的捷徑,甚少交談。」原來,公共空間與鄰里關係是唇齒相依。當然,這個問題口講無憑,村民與大眾亦難以理解。模型,除了是多磨建社對薄扶林村調研的開始,亦是參加者與村民之間的共同語言。有了模型,建築學上所謂的乜乜乜,都能一目了然。其實,建築師大可以快手快腳自己完成村內考察,但是,舉辦工作坊讓大眾參與,就是讓人知道,香港每一個角落發生的事,都是自己的事,絕非事不關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