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轉屋不再是基層的「救生筏」?戶主:關乎香港市民的權利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在我城找一片「瓦遮頭」難過登天。私樓遙不可及,公屋輪候遙遙無期。劏房嗎?100呎租金也逾6,000元。若家逢巨變,向政府尋求一個安居之所,原來也困難重重。
上世紀90年代,政府推行中轉房屋政策,確保市民不會因天災人禍或政府的清拆行動而失去家園,申請人須先證明自己無家可歸,經過一輪手續才能到中轉屋暫住,直至申請人成功「上到公屋」才遷走。政策原本能扮演「救生船」的角色,但程序含糊,過程漫長,令有需要人士飽受壓力。
(攝影:王嘉豪)

33歲的徐偉志於兩年前搬到石籬中轉屋。

屋漏偏逢連夜雨,政府於2007年起陸續清拆中轉房屋,現時只剩屯門寶田及葵青石籬邨,提供約5100個單位。去年,政府更考慮清拆市區唯一的石籬中轉屋,預計未來單位數目將剩下3200個。中轉屋數量銳減,而寮屋和劏房戶遭政府逼遷的事件與日俱增,中轉屋不再是基層的「救生筏」。

要上中轉屋 先證明自己「無家可歸」

單位狹小,徐偉志用盡所有空間來晾衣服。

這晚來到石籬邨中轉屋,尚未到家門,先要走過長長的斜坡。石籬邨屬香港舊式公屋,樓齡高達50年。33歲的徐偉志兩年前遷到中轉屋,一家四口居住於200多呎的單位。舊式房屋問題多多,天花牆身逐漸剝落,廁所沖水亦經常壞掉。但是,對於曾住在寮屋及臨時收容中心的徐偉志來說,這裏猶如天堂。

他在荃灣梨木樹邨長大。婚後便與家人遷往城門水塘附近的寮屋居住。寮屋的租金便宜,鄰近梨木樹邨,讓他可定時照顧患有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父母。可是,兩年後地政署宣布清拆附近一帶寮屋。徐先生一家及其餘23戶居民,在一個月的寬限期內未能另覓居所。按房屋署的安置準則,他們必須先入住位於屯門寶田的臨時收容中心,以證明一家無家可歸,再等待編配中轉屋。

「我的家已經被你(政府) 拆掉,還要證明無家可歸?我覺得好荒謬。」
中轉屋住戶徐先生
屋內雖然雜亂,但不乏徐偉志一家的家庭照。

事隔兩年,徐先生仍記得第一天入住臨時收容中心的情景。「第一眼看到收容中心的環境,整個人呆了幾秒,心想:『劏房都冇咁差喎。』」寶田臨時收容中心位於屯門寶田邨第一、二座地下,分為男、女及家庭3種宿位。收容中心兩邊排了幾行碌架床,除部分床板彎曲、發霉外,廚房、廁所的衛生環境亦十分惡劣。家庭宿位雖有摺門作分隔,但晚上仍可聽到談話聲、敲床聲,毫無私隱可言。嘈雜的環境令小孩難以適應,他的女兒當時只有歲半,每晚她都要在太太的懷中哭鬧一會才能入睡。環境惡劣,前路茫茫,在收容中心的第一個星期,徐偉志夜夜難眠。

徐偉志育有兩女,他希望能給女兒一個穩定的家。

中轉房屋政策規定,有關住戶須於臨時收容中心入住3個月及通過「無家可歸評審」,並證明符合公屋申請資格,房屋署才會安排他們入住中轉房屋。徐偉志一家每晚回家時,須向當值的保安報到。凌晨兩、三點,保安會逐一巡查,確保每個住戶都回到宿位。居民已經失去家園,為何還要處處留難他們?

立法會議員梁耀忠表示,房屋署刻意安排環境惡劣的地方給住戶,目的只為證實他們並沒有其他物業。以前房屋署會彈性處理不同案例,逗留在收容中心的時間亦會酌情縮短,但現在政府只會「揸正嚟做」,毫無人情味可言。

環境突變 街坊難以適應

經歷過臨時收容中心的日子,徐偉志覺得現時中轉屋的環境已經很不錯。
這一家四口的睡床。
女兒的玩具大部分都是由別人贈送的。
屋內只有小量傢俬。
為了節省開支,徐偉志一家經常到父母家食飯。

徐偉志在青衣上班,家住城門水塘的時候,車程只需25分鐘。但當他遷到屯門後,每天先要乘坐50分鐘巴士到荃灣,然後再轉車到青衣,需時超過1.5小時。當時車費及時間增加不少,但不熟悉屯門的工作環境,不敢貿然轉工。此外,為了節省開支,徐先生一家每天都會到父母家吃飯。父母住在荃灣梨木樹邨,長途車令年幼的女兒亦吃不消,女兒更曾經忍不住在車上「瀨尿」。

有一晚,他與太太躺在床板上看着天花板,太太問:「女兒會在寶田讀幼稚園嗎 ? 你會轉工嗎?若然我們不能搬回石籬,是否又要再找屋⋯⋯」那一刻他無奈地答:「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再次提起當時徬徨無助的日子,徐先生不禁低着頭靜默了一會。

石籬中轉屋清拆關注組成員方志睿表示,政府根本不歡迎住戶入住石籬中轉屋。當時房屋署解釋,此舉是防止有人刻意到工廈及寮屋居住,然後再等待編配入住市區中轉屋及公屋。但這導致很多有需要的基層街坊不能入住。政府不能本末倒置,扭曲中轉屋的角色。

一家四口雜物繁多,連食油、電飯煲等用具都會放在客廳地上。

離開成長環境,重新適應陌生的地方,徐先生一家已經飽受壓力。但當中最磨人的,是房屋署模棱兩可的答覆。署方發言人指,住戶在臨時收容中心逗留三個月後,一般只獲安排入住新界區的中轉房屋,如因健康理由或社會因素,房屋署才會考慮安排他們入住葵青石籬中轉房屋。當時徐先生在立法會議員及社工的協助下,申請入住石籬中轉房屋。經過5次家訪以及繁瑣的程序後,換來一次又一次漫長的等待。

中轉屋毫無價值?

房屋委員會策劃小組委員會於去年10月召開會議,計劃將石籬中轉屋改建為公屋,預計現時600戶的居民將遷往屯門寶田中轉屋。2000年,全港中轉屋單位共有16000個,分布於葵涌、葵青、天水圍等6個地區。屆時,全港中轉屋單位只剩3200個。房屋署回覆指,現時未有具體的細節及確實的清拆日期。方志睿稱,按以往做法,石籬的街坊很大機會需要搬到寶田中轉屋。徐偉志及一眾街坊幾經波折才能遷到市區中轉屋,清拆消息傳出後,兩年前的夢魘再次出現。

經歷過臨時收容中心的日子,徐偉志最不滿的,是房屋署無視街坊的知情權。他認為這次清拆與以往一樣,街坊都是「肉隨砧板上」。過去他們終日誠惶誠恐,甚至有街坊因而患有情緒病。他希望政府能公開諮詢街坊的意見,令更多人了解中轉屋的重要性。

沒有人知道自己將來會否遇到天災人禍,中轉屋關乎到香港市民的權利。
中轉屋住戶徐先生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葉毅明博士指,中轉屋的角色愈趨重要,難以取締。1990年代中轉屋的需求不大,當時公屋的數量足以應付社會上的需求。現時公屋比例失衡,市民惟有選擇居住於劏房、天台屋等非法建築物。可是,政府於2012年起大力打擊劏房,導致中轉屋及臨時收容中心的壓力增加。以去年屋宇署查封荃灣榮豐工業大廈的劏房單位為例,約40名住戶被逼遷走,要到臨時收容中心暫住。2014年的《長遠房屋策略》中,估計全港有86400間劏房,居住人數超過25萬人。葉毅明表示,劏房是計時炸彈,現時政府的行動反映出屋宇署及房屋署之間缺乏溝通。長此下去,只會作繭自縛。他認為,政府應重新檢討中轉屋政策,改善環境及地理位置,不能再以臨時房屋的概念套用於中轉屋之上。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