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是中國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有近300年曆史,以唱、做、念、打的手段來表現戲劇內容。2009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正正因為歷史悠久,粵劇總是給人感覺老套,使喜歡粵劇的年輕人也未必敢自豪地說:「我鐘意睇/做大戲」。隨著西九戲曲中心落成及全球首個粵曲演唱考級試出現,粵劇界希望有更多年輕人愛上粵劇,並將之視為引以為傲的嗜好。
揚鳴粵劇團團長劉惠鳴認為粵劇仍然是香港的非主流,醉心粵劇的小朋友甚至不敢跟同學坦言興趣,自覺是怪物,老師及家長又會覺得小朋友「好傻,揀呢啲嘢學」,應該把時間花在符合「潮流」的技藝(吳鍾坤攝) 劉惠鳴認為近年社會對粵劇開始改觀,想學粵劇的小朋友也愈來愈多,她說:「香港人以前挺抗拒粵劇,所以以前很難招生,有一個肯學已經很開心。她會擔心學生在學校難以融入社群,「我問他們有沒有其他娛樂,他們會說:『唔駛啦,其他嘢唔啱我哋玩』,所以有時會擔心他們難以融入社會,亦的確有學生與校內同學合不來,覺得別人不明白自己。(吳鍾坤攝) 今年11歲的林君龍自4歲已學粵劇。平日說話時則小聲害羞,唱起曲來卻功架十足。(吳鍾坤攝) 林君龍說:「心情不好時,聽《福星高照》或《花田八喜》就能開心起來。」(吳鍾坤攝) 練功,即練習基本功,包括開腿(即拉筋)、壓腿等。(吳鍾坤攝) 唱、做、念、打是粵劇的四種基本演繹方式。唱,即唱腔;做,即透過身體動作的演出,表達感情;念,即說白;打,即武打。(吳鍾坤攝) 槍花有兩個作用,第一是讓後面趕場的演員緩氣﹔第二,通常耍槍花的人是主角,代表其能力、武功有多強,槍在主角手中輕如無物。(吳鍾坤攝) 今年17歲的吳穎堯是劇團中的大師姐。臨近表演,每個禮拜六日她都會去排戲,暑假時更是天天苦練,留在排練室十數小時也不肯走。(吳鍾坤攝) 生活與興趣跟年輕人不太一樣,也會讓吳穎堯感到不自在,她說:「讀小學時也有猶疑,應不應該說我喜歡粵劇呢?大家都是打波、彈琴,你話自己鐘意睇大戲、做大戲,別人會『嚇』一聲,而且那時沒那麼多表演機會,不會邀請朋友來看,別人就不太了解我。所以小學時,只會跟最好的朋友和較熟的老師分享,也不會在大家分享興趣時,說我喜歡大戲。到了中學,因為大家見識多了,不會覺得你老土;亦因為近幾年真的多了演出機會,慢慢有好朋友來捧場,看到我表演,會明白為什麼每個星期約我出街我都說沒空。」(吳鍾坤攝) 14歲的黃鎧彤起初因為喜歡粵劇表演時的衣著,她說:「覺得好特別,但原來學起來有點辛苦。」(吳鍾坤攝) 從小就發「粵劇明星夢」的熙堯在學校有個外號,叫「粵劇小王子」。平日練習雖然辛苦,但只要站上舞台,他就感到自在輕鬆。他說:「在幼稚園時,跟老師說我喜歡粵劇,老師就叫我唱首《鳳閣恩仇未了情》,老師叫我繼續努力,同學咪笑囉。」他自言,與同學的興趣不一樣也沒關係,「同學覺得我奇怪也不會理會,反正也很少跟他們聊天。」(吳鍾坤攝) 踢「十字腿」的要求是一定要收胯,往上踢時往兩邊的太陽穴踢,不能隨著腳搖晃;爆發力要強,即上即落。(吳鍾坤攝) 老師劉惠鳴說:「我是很惡呀,他們說我氣場好厲害,可能我以前老師都很惡,亦覺得他們青春有限,不能浪費時間。」(吳鍾坤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