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塌毀、萬棵倒樹送堆填區 環團倡回收:政府打風前後皆沒護樹
強颱風山竹吹襲香港後,政府收到逾4.6萬宗塌樹報告,連日派員加緊清理,幾乎全數已送進堆填區。有環保團體質疑,政府自2014年推出《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2014-2022》,聲稱將回收園林廢物堆肥化解,但多年來並沒實行,所有塌樹斷枝至今仍被扔棄垃圾站,做法為浪費樹木資源,並於堆填時產生溫室氣體,加劇全球暖化。
長春社近日走訪多區檢查樹木狀況,亦認為政府長年沒做好樹木保護措施,導致是次颱風襲港後,樹木「死傷」慘重。團體建議政府牽頭設立木庫,請專家把倒塌的樹木分類及處理好,讓市民自取,循環再造成木具或作其他用途。
政府於風災後五天才公佈,市民至本月底前,可將斷枝樹葉送到「啟德發展區臨時木料廢物收集處」,環保署將選取合適物料循環再造成種植肥料,或提供予「有機資源回收中心」。
民間自發清理塌樹設木庫 法例禁取官地樹木
木工組織「草途木研社」近日獲電鋸公司借出工具,風災過後自發清理路邊樹木。組織於其facebook專頁表示,入村為村民清理倒塌的樹木時,有屋主因對該樹有感情,不捨得樹木被鋸走,追問之後的用途,「不斷問究竟救唔救到自己社區裡的樹」。
成員之一翁泳恩認為,倒塌後的樹木並非廢物垃圾,經處理和雕磨等過程,能再造成擺設或傢具。他們目前於土瓜灣牛棚設置「木庫實體站」,鼓勵市民若有不欲浪費的樹幹,可運往該處暫存,亦讓想找木材使用的市民到此「尋寶」。
惟根據現行法例,若市民執撿官地範圍的樹木樹枝,由於該些樹木、花草石頭於政府土地之上,任何人未經批准,擅自摘取政府財產的植物,有機會觸犯《林區及郊區條例》、《郊野公園條例》、《刑事罪行條例》及《公眾衞生及市政條例》等,如同偷竊。翁泳恩指並非鼓勵市民拿取政府公物,「我們只想喚醒大家關注,希望政府行出少少,帶頭珍惜我哋嘅樹資源。私人屋苑的居民可在社區裏自行處理,『木庫』不止在牛棚,區區都可以有。」
眼見路邊樹木倒塌,市民想回收自製木具或其他物品又或犯法,難道就要眼睜睜目送它們被扔進堆填區?
點擊下圖看強颱風「山竹」吹襲當日,香港各區的樹木如何倒下:
環境局2014年發表的《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2014-2022》顯示,當年香港每日約有127公噸園林廢物棄置於堆填區,約佔堆填區處置的都市固體廢物總量的1.5%;環保署最新數據中,現時本地平均每天產生園林廢物,已增至約180公噸。
而漁護署每年的園林廢物總量達1,400公噸,其中大多數可在其轄下的郊野公園內處理,只有80公噸(即約5%),有特別需要被運往堆填區處置。
食環署回覆今次「山竹」吹襲後,政府三日內共將逾3,000公噸垃圾,當中已包括塌樹樹木,全部已運往各個堆填區。
曾發表處理園林廢物藍圖 港府4年無進展
其實早於2014年,環境局已發表《香港廚餘及園林廢物計劃2014-2022》,提出香港日後處理廚餘和園林廢物的方式。環境局當時認為,樹枝和細枝、樹幹、矮樹和灌木、雜草、盆栽植物等園林廢物,皆可運往郊野公園自然降解,或用作堆肥、重用及回收;而環保園亦有租戶可做這些工序,日後處理約10公噸廢木。計劃書最後透露,局方正與其他政府部門協調,提出「良好的作業守則」,亦即制定回收這些園林廢物的具體方法。
但計劃藍圖出台4年,似乎仍為紙上談兵。目前所有塌樹斷枝的下場,多為直送堆填區棄置。環保署回覆記者查詢稱,這些塌樹枝葉等雜物,只佔堆填區每日廢物接收量中,很小百分比,「對堆填區的運作並未構成顯著壓力」。署方又指,樹枝葉連同其他垃圾分解後,雖會產生俗稱「甲烷」的堆填氣體,但現時香港有3個堆填區能將「甲烷」轉廢為能。
塌樹大部分扔堆填區 政府:為盡快通車
今次風災過後倒塌的樹木,結局當然殊途同歸。除了康文署有把轄下1.3萬需要被移除的樹木,部分作原地堆肥、或送往有機資源回收中心處理,其他政府部門轄下的塌樹,已送往堆填區及廢物轉運站。
食環署解釋,由於收集到的垃圾數量很大,並混雜多種物料,故不宜作分類回收。環保署補充,此舉全因政府以保障公眾安全、盡快恢復道路暢通為首要,而且,現時香港並無足夠的處理能力於短時間內,把如此大量的園林廢物循環再用或製成堆肥和覆蓋物。
而政府於善後工作至第五日,才公佈於啟德發展區設「啟德發展區臨時木料廢物收集處」,收集樹枝斷葉後將選取合適作堆肥或回收。
環團憂加劇溫室效應 倡仿外國做法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批評,政府多年不但浪費寶貴的樹木資源,更有份加劇氣候問題。他點出一個人類造成的惡性循環:「我們平日已不停耗用能源,排放大量溫室氣體,導致地球暖化、海水變暖,愈來愈多極端天氣和超級颱風。樹木原本為我們吸收二氧化碳,如今大量倒塌後,在堆填區產生甲烷,又再加劇溫室效應。都是政府有份造成的。」
何漢威建議港府仿傚外國,設立樹木回收站,將所有倒樹運到一個中心點,分類及處理木質後,供市民或木工團體取用,製成木獎牌、傢俬等用品,而木碎則可蓋土,減少農作物水土流失。「不用修例,好簡單的行政手段已經做到,為何政府不牽頭做呢?」
就團體建議的回收做法,環保署回覆,正與工務部門研究如何更好處理公務工程產生的園林廢物,加強循環再用香港的廢木。康文署亦正與其他部門商討,可否接收移除樹木的枝條作其他用途,以減低堆填區的壓力。但多個綠色團體依然認為,政府對保護樹木及善用其資源後知後覺。
至少8古樹傷亡 長春社:打風前後都無做好工作
長春社保育經理許淑君連日走訪多區,發現至少5棵古樹被「山竹」摧毀,分別位於上環永利街附近一棵大葉榕(編號CW/25)、九龍公園一棵土沉香(YTM/56)、上水一棵白千層(N/29),以及跑馬地(WCH/11)和尖沙咀(YTM/49)的兩棵細葉榕;而中環、金鐘和杏花邨的古樹,則為樹冠遭嚴重破壞。許淑君分析「死因」,認為除了因為平日部分樹藝師修剪樹木時,技術參差不齊,不少樹木的生長空間狹小、或僅以花盆大小的位置栽種,導致根部難以抓緊泥土,強風一吹襲便容易倒下。
許淑君指,政府其實有保護樹木守則,但多年來對樹藝師資格和技術沒監管,「令香港的樹木一打風就傷亡慘重」。她續指,就算一早預知周末會打風,保護工作如修剪樹木,並非打風前急忙便能做好,又認同政府應從是次風災汲取經驗,思考如何回收樹木資源。「有些樹木受颱風和暴雨影響,濕度很高,部分也可能有真菌、體積較大,一般市民執撿也無法運送自理,政府要有專家協助曬乾和處理,而非單靠民間自發行動。」
發展局回應:颱風前後有護樹
發展局指,截至9月26日收到4.6萬宗塌樹報告中,有11棵屬政府古樹名木冊內的樹木。 局方發言人指,「由於倒塌的樹木多位於公路、通道旁,從公眾安全角度而言,市民不宜自行處理或取走塌樹。至於會否觸犯法例,則須視乎情況」。
被問到平日的護樹工作,局方透露,樹木管理部門每年在風雨季前或每半年,須按發展局頒布的《樹木風險評估和管理安排指引》,為人車密集的地區的樹木進行樹木風險評估,並採取所需的風險緩減措施,減低樹木倒塌風險。
而在颱風來臨前,樹木辦亦曾督促各樹木管理部門,檢視在人車密集的地方的樹木,盡快採取合適的預防措施,如修剪或加固樹木、移除枯枝及有即時倒塌危險的樹木,以及加快處理市民舉報的樹木個案,並於颱風前後,提醒私人物業業主和管理公司,盡快完成同類工作,分別減低塌樹風險及恢復路面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