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山竹】政府堅離地?大澳居民自組「防災」小隊逃過風災一劫
颱風「山竹」襲港,市區一片瘡痍——將軍澳磚頭四起、杏花村成了發泡膠汪洋,各區居民隨即發起「社區自救」行動,協助清潔工清理塌樹。大澳災情同樣嚴重,颱風當日水浸至及腰,大批居民撤離,但不足兩日大部分街道已回復原貌。與去年「天鴿」的情況大相逕庭——當時傢俱電器損毀嚴重,垃圾堆積至四天仍未清理。
這次大澳的恢復速度比其他地區迅速,並非颱風的威力減弱,而是大澳人不再如往常般,單靠等待政府救援,而是早在約一星期前,就著手組織義工協助防災,也拯救以大澳為家的流浪貓。居民發起自救小組,意味政府未能及時予以援助。當強颱風變成「每年一遇」,政府除了不斷呼籲外,是否能著手協助預防工作呢?
攝影:吳鍾坤
颱風後的星期二早上十點,鄉事委員會廣場上早已聚集了兩批義工,一邊身穿印有議員名稱的鮮綠色制服,大多頭髮花白;另一邊則穿上運動裝,站在自行車旁,隨時準備出發。身穿牛仔短褲、粉紅色短袖上衣的German,跟鄉委會義工先溝通各自的清理地點後,就跟同行的五個義工前往「黑點」新基棚。
新基棚聚集數十戶棚屋居民,屬颱風的高危地區之一。「山竹」吹襲期間,大澳水漲至海圖基準面上的3.75米,新基棚的居民被迫撤離,剩下了一屋家當。我們在棚屋中穿梭,有些居民正在洗地,也有些在清掃垃圾;German不時走進門口喊:「有需要幫忙嗎?」盧女士探出頭來,請義工把橫放在長桌上的雪櫃放在地上。
除了盧女士的雪櫃,其他棚屋戶的大型傢俱也同樣「離地」——有屋頂繫著三座位木椅,也有洗衣機放在高椅上。去年「天鴿」來襲,盧女士的雪櫃、洗衣機及其他電器一拼浸沒;今次颱風的威力絕不遜於「天鴿」,但這次的家電則完好無缺。「今年義工在颱風前就替我們準備,所以比上年好多了。」盧女士說。
官方式防災:八號風球先行動
除了German及鄉委會義工,有超過100名義工早在「山竹」吹襲前一天(15日),到大澳各家各戶提供協助,替他們把容易浸壞的傢俱電器擱在高處。35歲的劉敬彰是這次義工行動的組織者之一。他早在「山竹」來臨前五天,在群組與German及其他熱心街坊討論防災的方法,並致電鄉委會主席(即當區區議員)了解政府會否派員協助防災。「他們說民安隊於八號風球才會來,但太遲了;我們擔心星期六凌晨會提早大水(水漲),到時就救唔切了,於是自發組織起義工。」
林鄭在風災後表示政府「在預防、應變方面都相對做得穩妥」,然而,對大澳居民而言,政府的預防措施並不夠穩妥,故劉敬彰及其他街坊唯有自救。他於周三開始著手聯絡十多個非牟利團體,邀請他們派義工前往大澳協助居民,同時在社交平台號召,結果周六就有100多人響應參與。他們於當日分成十隊,每隊最少有一位大澳居民帶領,分別到新基棚、石仔埗、吉慶街等十多條街為街坊防災——架起大型電器及傢俱、提醒街坊準備應急物資及足夠食水乾糧。義工人數眾多,並且來自不同機構,傳遞訊息時有出現混亂情況嗎?劉敬彰說:「整個行動目標清晰,一是減少損失,二是人命零傷亡,義工都知道怎樣做。去年『天鴿』沒有出現傷亡,但我們損毀了足足四五百部雪櫃洗衣機等電器,如今估計只是損毀數十部。」
劉敬彰憶起颱風來臨前一日,天氣異常晴朗,縱然有警察及民安隊勸籲撤離,大部分居民也無動於衷,唯有邀請義工加入呼籲。「他們勸了三轉,直到黃昏都只有10多人走。到星期六深夜,街坊義工都一齊勸籲,就走了20至30戶。」
救老人也救貓
大澳的居民有八成半是長者,他們的安危有不少團體關顧;然而居於大澳的還有百多隻流浪貓,牠們的生命就僅有German及義工來照顧。German是大澳流浪貓之家的創辦人,關顧街坊救災行動的同時,也要為流浪貓提供「避風港」。我們回到了「流浪貓之家」的會址,她抱起混雜著橘子紋理的家貓坐下來,說:「稍後就要把牠帶回主人那邊了。」有些居於棚屋的街坊需要撒離,但貓兒無法同行,就拜託German幫忙照料。即使貓兒有主人也要額外照顧,更何況是隻身在外的流浪貓呢?
German早在颱風來臨前一星期,跟義工到大澳不同地方捕捉流浪貓。雖有義工同行,但為免貓兒受驚,她選擇徒手捕捉,沒有捉貓經驗的義工只能從旁協助。她伸出手來,展示滿佈爪痕前臂,嘆著氣說:「我連續幾天沒有睡覺,就是為了捉牠們,但得我一個又做得幾多?只可以盡力做,我問心無愧。」全大澳有百多隻流浪貓,颱風前夕有二十多隻流浪貓及家貓暫住在會址三樓,數字並不顯赫,但足以教她疲累不堪。「街貓懂得找高處或空置房屋避難,牠們的感應能力比人敏銳多了;但大澳有些有機會塌樹或塌山泥的地方,就要去捉那邊的貓。」
自六年前組織「流浪貓之家」,照顧大澳貓兒的責任幾乎全都扛在German肩上,幸好如今暫未收到有街貓傷亡的消息,讓她舒了一口氣;但她憶起「山竹」來臨前夕,多個晚上擔心得難以入眠。「大澳是我的根,流浪貓也是大澳的一份子。如果今次浸了會址的話,我就完全失去了精神支柱。」
望官民合作 不用資源重疊
經過去年「天鴿」一疫,大澳居民深切體會到強颱風不再是「百年一遇」,而是每年都有機會經歷的自然災害,教他們必須嚴陣以待。German並不期望政府對流浪貓提供任何援助,但當區居民的防災工作,劉敬彰則希望政府應牽頭防範。「這次防災的效果算是不錯,但我很想做到民間組織同政府能夠合作,如今仍是未能做到。」他解釋,颱風前夕,民安隊、警察都高度戒備,而食環署則於風後翌日派夾車清理垃圾,比去年的效率高,但事前的溝通仍是「各有各做」,缺乏協調。「我們組織了義工之後,發現政府也派義工進來,這樣我們的工作就重疊了;加上民政事務署有居民的統計數字,如幾多戶獨居老人,這些資料能夠公開,透明度較高的話,我們就更能掌握人手去分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