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多消失中】62年歷史馬來西亞雜貨店 與香港小店同樣難生存

撰文:馬來西亞東方網
出版:更新:

曾幾何時,傳統雜貨店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日常生活所需的柴、米、油、鹽、醬、醋、茶,舉凡缺貨,都必須到傳統雜貨店購買。如今,傳統雜貨店面對大型連鎖的蠶食鯨吞,要生存下去,唯有靠服務。

坐落於馬來西亞怡保路孟佳蘭「校服街」的源裕隆雜貨店面積不大,走進店內,便能看見老闆娘黃利玉在櫃檯後方坐鎮。要買什麼用品只要直接告訴她,她就會迅速把貨物拿出。「老闆娘,給我一瓶煮菜的油。」一名街坊朝着黃利玉的方向喊道。黃利玉隨即站起身,把油遞給該街坊。黃利玉表示,傳統雜貨店的客源以街坊生意為主,所以更有濃厚的人情味,每一位進來的客人,都和店家有交流、聊天。

店外擺滿的一桶桶餅乾,也是傳統雜貨店的一大特色。(馬來西亞東方網提供)

除了濃濃的人情味,黃利玉認為,傳統雜貨店和便利店或霸級市場最大的分別,在於提供消費者購買的便利性,「從下車到購買只需3至5分鐘的時間。」老闆許鴻發補充,便利店或霸級市場的面積較大,對於不熟悉店內區域劃分的消費者而言,就必須花時間尋找物品,「所以仍有很多貪方便的客人,會選擇到雜貨店購買需要的物品。」

兼售傳統小玩意

源裕隆雜貨店成立至今已有62年,老闆許鴻發是第三代接班人。他回憶道,相比起父親的年代,現代的傳統雜貨店是愈來愈難生存,其中就以99 speedmart便利店為最大競爭對手。「因為他們賣的價錢不高,而且分布在每一個花園區,非常方便。」但黃利玉強調,傳統雜貨店的選擇不會比99 speedmart來得少,相比之下更甚少發生缺貨問題。「由於便利店的貨源需要從中央貨艙配貨,所以需要較長的補貨時間。」她聲稱,很多客人在便利店買不到用品時,都會到她的店裏找。

(馬來西亞東方網提供)

除了一般家用雜貨,源裕隆雜貨店亦售賣兒童玩具、髮飾及傳統小玩意,如蛇棋、DONKEY遊戲牌、陀螺等。許鴻發解釋:「這是後期我們慢慢加入的物品。」他說,傳統雜貨店在這個年代備受衝擊,售賣的產品必須多元化才能生存,「有時學校會要求學生買特定的傳統玩意,而這些東西一般都沒辦法在較為現代化的便利店購得,所以父母會帶他們到傳統雜貨店找。」黃利玉指,由於需求量不高,所以相關貨源不容易找,「每個星期日休息天,我們都會到批發城尋找不同的貨源。」

每和老一輩的人提起雜貨店,他們的第一印象便是:送煤氣和賒賬。對此,許鴻發說,隨着時代改變,目前源裕隆雜貨店已經沒有提供相關服務。他解釋,由於店面未有聘請人手,主要是由他和太太兩人經營,「人老了,還怎樣搬煤氣?」

至於賒賬服務,他則指過往曾面對很多欠款收不回的問題,再加上發現很多客人在欠款後,因為沒錢還索性避免再到店裏消費,「他們有現錢在手,就寧願到便利店購買,沒錢就來這裏賒賬,這樣的生意誰還要做?」雖然不再提供送貨上門服務,但黃利玉說,若客人一次性購買太多物品,他們還是會幫客人搬上車,這也是一般便利店和霸級市場沒辦法提供的服務。

許鴻發和客人的關係就像朋友,這種濃濃的人情味相信只有在老店才能體驗到。(馬來西亞東方網提供)

曾經興盛不復在 留待下一代創新

雜貨店在中國的歷史可追溯到數百年前;至於馬來西亞,則約在第一或第二代華裔從中國飄洋過海到此落地生根後創立。雜貨店是馬來西亞老行業之一,尤其在擁有老街的市鎮,更少不了它們的蹤影。

「最鼎盛時,單單在這一條街就有12間雜貨店。」許鴻發謂,一些跟不上時代變遷的雜貨店,如今已逐漸被淘汰,目前在怡保路孟佳蘭一帶,僅剩約3間傳統雜貨店,其中兩間是由華人經營,另一家則是印裔。回憶當年,他指在他父親的年代時,雜貨店的生意非常好,尤其是每到發薪水的日子,店內的情況可用人山人海來形容。

「當年一間小小的雜貨店需要請5個員工,(盛況)可想而知。」黃利玉接着說,當年蔥頭、蒜頭的來貨是一噸一噸由貨車載來,場面驚人。

源裕隆雜貨店沒有聘請員工,以家庭式模式經營。左為老闆許鴻發、兒子許光成和老闆娘黃利玉。(馬來西亞東方網提供)

菜市場、便利店及霸級市場影響了傳統雜貨店的人流,所以現在源裕隆雜貨店已不再售賣蔥頭、蒜頭等乾貨。「壞完都還沒賣完!」黃利玉無奈說道。今年61歲的許鴻發和59歲的太太黃利玉,早已到了退休年齡,但由於人就住在店屋樓上,所以把開店當作是過日子、打發時間的消遣。

馬來西亞雜貨商聯合會總會長方志民曾對外表示,雜貨店並非夕陽行業,許鴻發對此表示贊同。許鴻發認為,雜貨店還有生存的價值,全視其如何改變和創新;但他亦表示,自己年紀已大,很多事情都力不從心,必須留待下一代去改變,「往後就看孩子們接不接手。」

【本文獲「馬來西亞東方網」授權轉載,原文:【特寫】貼心服務 爭取一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