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社區的真實力量 義氣仔女雲集「大埔谷」

撰文:梁雪怡 李慧筠 吳世寧 柯詠敏 袁智仁
出版:更新:

當我們談論公民力量,自會想到聯會或關注組等因某議題而建立的公民組織;但於社交媒體年代,一種新的組織火速崛起——網上的地區群組。地區群組同樣由民間自發,但性質含糊曖昧,會員聊天吹水、宣泄情緒、討論時事,甚至組織運動;群眾浩大,往往過萬,以所住社區之名聯繫彼此。Facebook網上社區「Tai Po大埔」(大埔谷) 便是一例。
攝影:曾梓洋、陳焯輝、龔慧、吳鍾坤

「Tai Po 大埔」的版主之一Michael Wu。 即使他已搬離大埔,但仍不時回來逛街,最愛這裏的街頭小吃。

大埔谷會員多達7萬多人,在眾多地區群組之中獨領風騷。谷友齊心成就了不少神奇事,如火速救狗、協助尋人甚至組織政治行動。研究社交媒體的學者李立峯道,地區群組有如1970、1980年代曾盛行一時的地區報,促進了日常地區議題的流通;透過眾人的主動參與,造就了群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 的強大力量。或許我們先退後一步,看看「大埔谷」的成形,如何聚沙成塔,從在網上閒聊吹水,一步一步聚集具行動力的街坊友。

十大大埔谷事件選舉「花生」遍地

每年年尾,大埔谷谷友Dinezz Li也會舉行十大大埔谷事件選舉,谷內議論熱烈,「花生」遍地。當中入選且讓人啼笑皆非的,如去年日本女優蒼井空現身大埔街市拍攝電影、2014年某谷友的海綿寶寶床單被吹跌落街,但被網友神速尋回;亦有較正經的政治事件,如「大埔谷撐雨傘運動」、「林村天安門」等等。去年奪得第一的,則是源自大埔谷、後來掀起全港順風車義載效應的「大埔街坊泥鯭」。

大埔谷,這個谷友人數達7萬多的Facebook群組,有如一個小公園,讓吃飽飯無事幹的街坊聚攏,談談生活八卦,口水亂飛。但當大埔社區遇上虛擬的網絡世界,爆出的不只是花生殼,更可能是一股新生的公民力量。

大埔谷,奇事多。 比如說,曾有谷友在台灣撿到香港男生遺失的銀包,竟在千里之外成功透過大埔谷尋到失主;同時,不少大埔谷友在政治議題上也一呼百應,如佔領期間以「大埔谷」之名扎營,或在地區議題如大元美食廣場被領展收購、立法會新界東區補選等積極發聲甚至組織行動 。再瑣碎一點的也有。風起了,谷友短短幾句發文,提醒大家收衫; 或是夜深人靜,大埔谷恍如心事樹洞,網友Jeff Wong以鋼筆書法提出感性問題:「假如時間讓你回到過去,你想回到哪時的當初?」谷友一起回溯往事,與不曾見面的大埔人交託真心。

大埔谷約於4年前建立,目的為聚集一班大埔友聊聊大埔事宜、分享地區資訊。直至2014年,電影《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上映,在漣漪效應下,令大埔谷人數倍升,現已由2014年初約3萬人上升至7萬多人 。

左:網友失狗,其中一個有效方式就是把圖片放上群組尋犬。 (圖:Mini Lee)右:「大埔谷」一眾谷友於《大埔紅VAN》上映之時曾一起組團捧場,並乘坐紅van回大埔。(圖:Tai Po大埔Facebook群組)
谷友Jeff Wong喜歡在夜深之時在大埔谷分享自己的書法作品。 (圖:Jeff Wong)
2015年初發生的「吐露港裸跑」事件,由谷友拍攝後上載到谷上分享。此事曾獲提名為「大埔谷年度十大事件之一」。 (圖:Eddie Leung)
谷友亦喜歡把親眼所見的好人好事照片放上群組分享。 (圖:Gary Yu)

Facebook的社區互助網絡

「大埔始終是老區,較傳統,又算是東鐵線的中心點,所以聚集了不少人。 比起市區人,大埔人性格較率真粗豪,有時好像不大有禮貌,但夠真誠。」本身也是大埔人、現任7個版主之一的胡皓然  (Michael) 笑說。

網絡世界雖然面目模糊,身分不明,但只要加入大埔谷,你就是大埔人。

有人發布了狗兒在大埔馬路上追車的片段,不到一句鐘,十數個大埔谷友已衝到街上並成功救出小狗。大埔谷谷友的熱心義勇,似乎超越了我們對現代社會鄰里關係的想像。

議員的選舉橫額有否違規,也是谷友的關注事項。 (圖:Chung Yan Wong)

「本來,我們集中想做街坊,不想刻意談政治。」Michael苦笑說,猶記得當時最常見的post為詢問大埔某間受街坊歡迎、卻不定時開舖的凍肉舖營業時間。 直至2014年9月尾,平地一聲雷,雨傘運動爆發,大埔谷當時每天成百上千的posts,都是有關雨傘運動的新聞。捲入政治,大埔谷就不再是一個飲食遊玩的地區谷。谷友因政見不同而開拖互罵,舉報對方的發文。

「我們曾經反對谷友在這裏談政治,也開了另一個專談政治的群組,但有些谷友強烈反對。的確,地區議題與全港政治之間有許多灰色地帶。」Michael說。不理藍黃,版主們盡量讓大家自由發言,只刪除不斷重複、人身攻擊的發文。「我們版主沒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但在雨傘運動期間,有谷友用『大埔谷』的名義扎營、在報紙出聲明譴責警方發射催淚彈,我們不能,也不會阻止。」Michael說。他指,版主其實不是管理者,而是協調者,希望在不造成謾罵攻擊的情況下,讓大家自由談論。

少女想墮胎 谷友勸阻

讓Michael感到最深刻的討論,是一次來自谷友的親身分享。曾經有一個年輕女生在谷上說她想墮胎,結果引來熱烈討論。「有許多媽媽也寫上千字的留言勸她不要輕易放棄生命。」Michael說。

有個女谷友同樣是年輕懷孕,在谷裏真誠分享當年如何面對來自學校及父母的壓力,但最終還是決定生下小朋友,希望以此鼓勵那位女生。「在這裏,我看到人性的光輝。因為人們願意分享自己的際遇,用心良苦。」他說。

網民Elaine Chan在谷上分享大埔的小店資訊。(圖:Elaine Chan)

點解大埔谷咁活躍?

Facebook群組大埔谷,變身為社區的情報平台,還養成種種熱心義舉,外人看總覺神奇。但研究社交媒體的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認為當中魔法其實不難解釋:「大埔30萬居民,可能當中十分之一比較熱心;這班人較熱心,參加了大埔谷,且成為大埔谷中最活躍的谷友。因此,大埔谷聚集了區內最熱心的義氣仔女。」

網上地區群組還有另外一個作用,就是可以把平時大家口耳相傳、以前無從散播的「地道知識」(local knowledge)擴散,繼而加強社區的聯繫,例如某知名凍肉舖的營業情況、哪間餐廳的奶茶最好飲,甚或歷史記憶的細節認證等,有了一個公開平台,大家可在開放場域討論、交流及辯論。

搬至大埔數年的中大通識教育部課程副主任梁啟智,另一身分是大埔谷友。最近打風落雨,也見他熱心地post天氣圖,提醒谷友收衫。「在大學工作並不自由,好多事情也要先審慎考慮。但是在大埔谷,我的身分是街坊,大家平等,可暢所欲言。」梁啟智說。原來,「街坊」的身份好像平平無奇,卻因此自由。

大埔名物「炸雞脾」,亦是谷友最愛post的相片之一。 (圖:郭浩暐)
谷友總愛捕捉大埔人氣爆燈的藥房貓七哥的各種憨態。 (圖:Lisa Tang)

網上群組凝聚社區

另一大埔Facebook專頁「大埔特別行政區」的版主、作家古永信,也深明網上地區群組的力量。他的群組以分享大埔的歷史往事為主,往往拋磚引玉,發掘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的大埔軼事。「大埔人對自己的社區有感情,但不會無端端在街上跟師奶談對大埔的想法。有了網上地區群組,令一班大埔人交流想法,慢慢累積,強化大家對大埔的情感。」

大埔谷7萬多人,比不少政黨的Facebook followers要多。難得凝聚一班有心人,大埔谷除了繼續成為吹水台,可更進一步發展成公民力量,創建大埔甚至香港嗎?

Michael稱,大埔谷目前並沒有什麼雄心勃勃的計劃:「幾個版主會傾傾未來有什麼大議題,大家該怎樣處理、回應眾多發文。」他認為,Facebook本來就不是政治討論的強大地方,充其量只是一個容許資訊流通的平台。但這樣的平台容許有心人把關注的議題發大、吸引注意,收傳播之效,好像早前某些地區議題如大埔多宗圍標事件、太和污水問題,也是在大埔谷上成功引起關注。

或許,一個平台只要穩固安定,水土充足,無須照料打理,自會綠草成蔭。未來的確未能預料,只要平台仍在,仍可往上或橫向地,繼續搭建。

「Tai Po大埔」Facebook群組的置頂圖片,來自唱作人徐嘉浩歌曲「大埔」的MV截圖。 (圖:Tai Po大埔Facebook群組)
早前林建岳的「雲吞麵論」惹來批評,谷友紛紛在谷上分享雲吞麵圖,以諷刺其言論。 (圖:Dane Hill)
大埔的老店「富興鞋業」結業,不捨的谷友把圖片放上大埔谷。 (圖:Candy Lau)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