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坊Look】大埔原居民:為何建林村廣場 不宣揚碗窰文化?
We are the people.
每一個街坊都是建構社區的一份力量,但從來沒有一個欄目,是屬於他們;
他們的面孔從來都是模糊的。
用一張相片,看清一張面孔,記街坊的衣食住行、街坊的人生;
大埔小店逐漸消失,有人擔心老街道的風景慢慢換畫,但大埔原居民想着的,卻是被生活日常遺忘了的碗窰文化。
原居民馬先生聲線溫文,說話方式像迷宮一樣。他積極回答記者的提問,但總能把話題鑽到別處。當記者問及他對小店搬遷的感受,他沒有像其他街坊般感觸,甚至覺得領展裝修能改善街市的環境。「要不是領展翻新太和街市,現在會這麼整潔嗎?」記者多次想把話題帶回主軸,依然屢試不果,便打算與馬先生拍照後道別。
不甘碗窰公立學校被殺 成荒廢用地
拍過照後,馬先生沒有離開的意思。他一臉猶豫地說:「有件事想了解一下,我的學校在1949創辦,但於1995年遭殺校。校舍已空置了20幾年。直至上月,地政署、民政事務署及警察突然把校舍上鎖,究竟學校的業權誰屬?」
馬先生是大埔碗窰村的原居民,碗窰公立學校位於法定古蹟樊仙宮附近。
「政府突然把學校上鎖,沒有交代當中的原因,可以把私人物業隨便收回的嗎?」學校於1949年3月創辦,學校牆身刻有中華民國國旗。他指,現活化為旅遊及文化中心的馬灣「芳圓書室」亦刻有中華民國的國花,但自己的母校卻淪為荒廢用地,實在心有不甘。他曾去信古物古蹟辦事處,但信件石沉大海,毫無消息。
5000萬建林村廣場 倒不如推廣原有古蹟
馬先生着急母校的前景,但令他最為之氣結的,是大埔碗窰文化一直被忽視。「大埔有什麼景點最為人熟悉?很多人會說許願樹,現在更花5000萬興建林村廣場,即大家戲稱的林村「天安門」。
「為何不能把這些錢宣揚大埔的碗窰文化?」馬先生眉頭緊皺地繼續說,政府於1990年代到碗窰村考察,發現多個生產碗窰的遺址。除了興建碗窰博物館做展覽外,便沒有加以宣傳和保護。「這些遺址一旦被破壞的話,就難以修復。現在很多人談本土,但為何這種真正屬於香港的歷史遺址卻無人理會?」
更多街坊故事,請看【街坊LOOK】相片集.一。
碗窰文化緊扣家族歷史,此刻馬先生忽然沒有從開首般說話轉彎抹角。根據古物古蹟辦事處顯示,馬氏從清朝康熙年代遷到大埔,並於20世紀初期經營陶瓷業。可是,從政府的社區億元工程可見,炫目的噴水池、大舞台才是承傳「文化」的地方。反之源遠流長的歷史古蹟,只能成為裝飾展品,放在博物館的玻璃箱內待人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