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球耆英】社區資助全港10區長者免費打波:網球不是年輕人專利

撰文:謝慧心
出版:更新:

在這個風和日麗的春日晨間,網球場上「卜」、「卜」聲此起彼落,是網球來回球拍之間的音效。仔細聆聽,發現那種節奏感與平日網球場上的聲音有點不同……似乎較為緩慢,不趕急卻非呆板的。
這天有150位長者來到九龍仔公園網球場,參加一個社區網球活動的聯賽,男男女女都在使勁地揮拍,原來個個都好打得!這場「世紀之戰」打的不是輸贏,而是長者與自己的一場角力,對手是自信、體能限制與踏出comfort zone的魄力。
攝影:龔嘉盛

早上的網球場,難得熱鬧。來自港九新界10區的150個長者,匯聚九龍仔公園的網球場打聯賽,所有人起碼有55歲,最老一位選手更有68歲。當然,比賽不會因為誰比較老而留有情面,賽制為淘汰賽,輸了就要直接回到場邊食花生,或者化身最肉緊的評述員為團友大嚷「好波!」。

網球狂熱不怕遲

這班長者都參加了賽馬會樂動網球計劃Senior Tennis Rocks的社區網球活動,計劃起動於2016年,為期3年資助2,000萬,為社區人士提供免費的網球訓練課程,可參與的群組除了小學生、特殊教育需要兒童及體育教師外,亦包括55歲以上的退休及高齡人士,每年長者名額有480個。

參加網球訓練的女將都練出水準,化身長者界的Billie Jean King。(龔嘉盛攝)

香港網球總會發展經理謝穎珊(Olivia)表示,網球這種戶外運動體力消耗大,以往一直被視為是專屬年輕人的玩意,且是一種昂貴的運動。有了資助計劃,他們從政府的本地人口分析中,選出家庭收入偏低的10區,希望為一些相對資源較少的家庭,提供免費的社區網球訓練,「增加他們參與這種運動的機會。」參加者會由網總的註冊教練教授網球,並提供用具如網球拍及運動上衣,費用全免。

可參與計劃的10區包括:北區、屯門、元朗、葵青、沙田、東涌、觀塘、深水埗、黃大仙及港島東區。

香港網球總會發展經理謝穎珊認為,網球並不專屬於年青人,只要調節訓練方法,長者也適合學習。(龔嘉盛攝)

長者雙打 運動量剛剛好 

「退休人士對網球比較抗拒,一來戶外活動要曬,會質疑自己體力能否應付。其實任何年紀都可以打網球。」Olivia說,許多參加的長者經過9個月至1年的訓練,由完全新手打到可以出戰聯賽,「這對他們是個證明。證明網球不只有年輕才可以學,任何時間想開始這運動,都是有可能的。」

當然長者參與運動,不是完全沒有限制的。教練會選用軟身的彩色網球給長者練習,如紅波只有正常網球30%壓力、橙波只有50%,其球速遠較正統的黃波為低。她解釋,長者的眼睛與身體移動都會相對較慢,「使用球速較慢的波,便有足夠時間跑到那點接波,初學者會更有成功感。」另會採用雙打的形式,看顧半場的範圍,較適合長者的體能需要。

硬皮症患者陳女士(右)在教練Connie指導下,這一年多以來不只練波,也鍛練體能。(龔嘉盛攝)

由坐輪椅到打網球 硬皮症長者:遲啲想跑多幾步

年輕時已患上硬皮症的陳女士,身體機能隨著病情與關節肌肉的萎縮,變得愈來愈弱。「幾十年都要坐輪椅,行得不好,易累,易跌,比較麻煩。」自知靈活度不足、跑跳不能的她,在長者社區中心見到有免費網球班,在自己也解釋不了的動機下,竟就報名參加了。她參加的是石硤尾的一班,有8個長者學員,教練Connie知道她的需要,把訓練設計得循序漸進,由拋波開始,然後學拿球拍、拍波、自己放波、接波,至今逾一年,打不打到那個網球已經不再重要,更重要是透過這個網球,讓陳女士重拾生活的自信。

「就算打到一球都好開心。」陳女士靦腆地笑說,「行到去運動場,已經有好大運動量。」家住白田邨的她,因為要上網球課,每周兩天早上,要由居所步行十幾二十分鐘的大斜路到石硤尾運動場,但只要揹上球拍袋,她就會很開心,「如拿著劍下山,做到想做的事。」最近她還感覺到身體變得靈活了,「反應快了,就算要跌,未跌時已有心理準備,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這一年的進步,不是打波技術的進步,而是對自己身體(認識)的進步。」

教練Connie說,回想最初在課堂上見到她,「行得好慢,打波的sense是沒有的。但不打緊,慢慢來。」現在,教練feed波給她也接到,一步步練出體能與球感,「網球運動有七成是foot work(腳部運動),現階段希望她走到能力範圍內,接到個波,多點側身,多做收拍的動作,兩步兩步便可。」反而是陳女士野心大一點:「遲啲想多走幾步,等沒那麼痛時會嘗試練吓。」

新退休的中學教師徐Sir(左)與一班沙田波友,前來參加跨區聯賽。(龔嘉盛攝)

退休教師徐Sir:要有教練聚埋啲人打波

陳女士雖然沒有打聯賽,但在採訪途中,網總的Olivia巧遇她的中學生物科老師徐Sir,原來去年他退休數月後,知道有免費網球班給退休人士,便逕自走到老人中心報名,認識了一班沙田區的波友,還一起來玩比賽。他的新退休生活是變為「全職」運動員,網球、羽毛球、足球……一星期的時間很容易便消磨了。「網球對體力要求好大,足球反而可以偷吓懶企喺度唔郁,哈哈。」徐Sir說,社區運動的最大意義是讓一班退休人士不用困在家,「我見好多老人躲在家,好悶,身體亦變得不好。出來玩會健康一點。」

退休前,徐Sir也有參與沙田區議會的一些諮詢工作,「地區的運動支援很重要,但場地都已規劃了,反而訓練更重要,要有教練去眾集人們一起打波。常說基層醫療服務不足,其實運動令身體強壯點都會有幫助。」

肉緊的隊友,為場內出賽老友打氣。(龔嘉盛攝)

長者友善運動政策

Olivia指,長者的運動選擇,不應因為顧慮體能限制而局限在健體運動(exercise),只玩公園有的健體設施,「很個人化,自己同自己做,今天做10下明天做20下」,球類運動(ball games)同類重要。「舊有思想覺得這種運動又要揮拍又要係咁大個場走來走去……但這些長者給我們說明,網球亦適合他們,也帶給他們一些快樂和興趣。」

她指現時本港要推廣網球,場地依然是主要局限,但從善用上午球場閒置的時段,或可爭取一點發展空間,故長者網球班都安排在上午進行;又因他們使用顏色網球,無需正統球場都可以玩,最終希望「有支拍有個波有個網,其實任何地方都可以練習網球。」

(計劃全年接受報名。詳情可瀏覽香港網球總會網址。)

老鬼打網球,隨時可起行。(龔嘉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