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障礙城市.二】這麼近那麼遠 一場輪椅體驗

撰文:伍麗微
出版:更新:

「如果受傷要坐輪椅,我不會想出街。」 A說。
這天他與一群年輕人坐上輪椅,從薄扶林傷健營出發,沿薄扶林水塘道穿過管理站,到家樂徑欣賞水塘景觀,但行至近港島徑一段入口的涼亭位便要折返,因前面路段較斜,不適合輪椅使用者行走。
這條郊遊路線上落位不多,綠油油的水塘風光吸引不少人來此散步、健行。但A坐在輪椅上提心吊膽,少少斜路便要花極大力氣推動輪椅,落斜坡時身邊沒有朋友跟着,大概早已直滾下去。
攝:高仲明

來回近2.6公里的路程,平時大概40分鐘走完,這天他們卻在輪椅上花了個多小時才順利走畢。Sarah是這次輪椅體驗活動的領隊,不時提醒大家要注意斜坡及路面不平,更順道介紹沿路的無障礙設施,如車閘通道、涼亭、燒烤爐等。之後,她帶大家到伯大尼演藝學院古蹟校園,看看附近的建築物及博物館,體驗輪椅使用者的日常。

本身是物理治療師的Sarah,對無障礙議題甚為上心,2014年成立Wheel Power Challenge後,經常舉辦輪椅體驗活動及收集無障礙資訊。(高仲明攝)

置身其中 一嘗坐輪椅滋味

類似的輪椅體驗活動已舉辦過數十場,每次都吸引不同背景的參加者,如老師、社工、護士等,大家除了從輪椅人士的角度看世界,亦反思自身。有護士出身的參加者指過去從不明白為何婆婆坐輪椅會喊痛,如今上了一課,發現道路凹凸不平,坐久了很不舒服。有老師分享,學校甚少教小朋友相關知識,他希望以後有機會向學生分享無障礙議題。

他們領略了何謂「這麼近那麼遠」,譬如從傷健營去伯大尼最近的一條路是經安全島橫過薄扶林道,然而這條路車速快,普通人尚可橫過,但對輪椅使用者而言則過於危險,於是大夥望門輕嘆,只能行到300米外的交通燈處橫過馬路。返程時在另一邊的交通燈過馬路時又遇上難題──行人路相當窄,一些樹木根部凸起,輪椅使用者難以跨越,他們只能冒着危險,在車路上行走。類似的情況在香港很常見,尤其港島區本身多斜路,又長又窄,輪椅人士走起來極為費神。

本身是物理治療師的Sarah,會對無障礙議題這麼上心,全因Gloria這位輪椅朋友。自中學時代起兩人常常外出,每次都是一場耐力賽,找餐廳、找𨋢口、找無障礙通道,試過等十多轉才上到𨋢,那時小小的種子已在她心中發酵。2012年她參加海外工作營,目睹視障、聽障人士與健全人士一起清理河道、修築小路、打掃房間,打破她對傷殘人士的想像。

回港後她又在工作中接觸不少身體有障礙的病人,發現醫療制度未能解決病人的切身需要,「復康中心、醫院可訓練病人行路,但不少人出街還是需要輪椅輔助,我們以為送他們返屋企便解決了問題。但原來他們不會出街,他們覺得太麻煩,寧願不出去。」2014年她與Gloria及朋友成立Wheel Power Challenge,希望透過體驗活動推廣傷健共融的理念。

尋無障礙通道 上山下海不是夢

他們第一次挑戰的活動是到山頂盧吉道行山。盧吉道約長2.3公里,是一條平坦的行人道,可以盡覽維港景色。那天Gloria坐着電動輪椅出現,她略顯緊張,因為自中學旅行後她甚少踏足郊外,而她又不確定輪椅的電量是否足夠,「一般人行山行到攰,其實可以繼續行,勉強落到山,但電動輪椅沒電就真的沒電,其他人想搬也搬不動。」幸好過程尚算順利,他們亦陸續與不同的機構,如義遊等,構思更多有關社區及郊外的體驗活動。譬如到觀塘、深水埗、荃灣、荔枝角及屯門等地,在人多車多的情況下坐輪椅挑戰食飯、行街、買餸等日常活動,事後有個男生表示,以後出街會減少低頭玩電話,因為會忽略其他道路使用者的需要。

這也勾起Sarah在中環見到的趣事:「我在德輔道中行過,見到有個輪椅使用者經過,迎面而來是一群西裝友,有幾個差點撞到他,因為西裝友不停玩手機,之後有人讓路予輪椅使用者,那人也差點被另一班人撞到。」在她看來,無障礙不只關乎硬件配套,亦需要港人配合,「有些商場很好,有𨋢有洗手間,但從二樓到三樓,要等十幾轉𨋢才上到,這是甚麼問題呢?假如我和Gloria出街,我們一定要搭𨋢,但為甚麼架𨋢永遠被佔據了,這不是商場做得不夠好,而是大眾的意識有待改善。」 

「對我來說,如果人家不歡迎我,我不會視之為無障礙,我不是要大家幫,而是希望可以互相配合。」Gloria說。一個友善的眼神、一次讓路、一點同理心,可以令輪椅使用者更為安心。

一個友善的眼神、一次讓路、一點同理心,可以令輪椅使用者更為安心。(高仲明攝)

去年,Sarah聽到一位輪椅人士說很久沒感受過大海,發現這些普通人視為理所當然的戶外活動,對輪椅人士而言卻是遙不可及的夢,她連忙籌組班底,決心打造一張沙灘輪椅為他們圓夢。可惜的是,沙灘輪椅雖然造好,但坐上去容易下陷,難以在沙灘滾動,「那次不算很成功,我們當測試香港的沙粒狀態,多了解輪椅要如何設計才能行到。」她沒有氣餒,繼續探索,「香港沙灘的沙很厚很幼,一踩便容易陷入,外國淺灘、石灘的沙較硬,亦沒有那麼深,輪椅轆不需要太闊都行到……」她希望改良現有的沙灘輪椅及找出更便於到達的沙灘,為輪椅人士提供多些好去處。

澳洲、美國等地已有沙灘設置斜坡道,並提供沙灘輪椅予行動不便人士直達海邊,周邊的無障礙設施亦甚為完善。香港政府近年雖然不斷強調傷健共融、打造無障礙城市,但轄下公眾泳灘的無障礙設施卻「甩甩漏漏」。以屯門舊咖啡灣為例,泳灘內雖設有無障礙洗手間、燒烤場等,但欠缺連接青山公路至泳灘的無障礙通道;連接貝澳泳灘與巴士站的通道大致平坦,出入口亦設置斜道通往沙灘,惟由東涌開出的3M新大嶼山巴士不是低地台巴士,輪椅人士難以到達沙灘(因應梅窩新住宅項目將於今年第三季落成,嶼巴計劃引入雙層低地台巴士行走此路線)。

香港其實不乏適合輪椅人士的郊遊路線,但是我們的公共交通系統能做到點對點接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