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意外不罕見 清潔工10大死亡陷阱
71歲的清潔替工羅先生在冬至葬身垃圾槽,事件讓傳媒及市民更關心清潔工人的工作安全及工作待遇。一直被認為「低端」的工作、受社會忽視的工種,每每出現人命傷亡時,才獲得更多鎂光燈的照耀。
政府及有關部門卻似無動於中,反映他們無心改善整體清潔工友工作環境,連基本的派員出來「承諾改善現有垃圾井設計」云云的公關手段都節省。
撰文:梁葉漢(前職工盟清潔服務業職工會組織幹事)
舊事必會重提,傷亡者的血汗寫成的黑歷史,是政府及聘請他們的公司無法迴避的話題。在另一宗慘劇發生前,我們應多加留意,提醒及關注清潔工友工作的危機。故此與大家分享來自工友的十個工作「死亡陷阱」的故事。
陷阱1:垃圾槽的殺人設計
清潔替工羅先生的意外並不罕見。翻查過往新聞發現,近十年便有四宗同類事件發生,當中更有工友失蹤兩天後才在垃圾堆填區尋獲的駭人新聞。其實垃圾槽意外時有發生,只是許多個案因沒有造成嚴重傷亡而未引起關注,最後都如輕煙飄過。
過去,我曾處理過六宗垃圾槽意外的工傷個案。其中一位在公屋擔任中層清潔的陳先生,事發當晚,晚更工友倒垃圾到收集槽中,因下層垃圾阻塞,陳先生用地拖使力把垃圾向前推,因失去重心而整個人撞向槽口,直至凌晨時分,自行醒來。他估計自己昏倒約幾個小時,當時只有頭痛,沒有立即求醫。及後一個星期,他中耳有血流出,並在一個月內持續頭痛及聽力下降,最終透過工會向公司交涉,但因事發時沒有求醫,未及時向公司報告工傷,而無法得到任何賠償。
幸而陳先生傷勢不重,另一位工友李小姐則沒有這麼幸運。她在九龍區的公屋負責「倒樓」,某晚快將完成工作時,她由五樓垃圾槽直插至地面的垃圾桶,直至早上才被早更同事發現。醒來後,李小姐稱身體沒有問題,自行回家,當晚亦再度回到崗位工作。幾日後,她在家昏倒,一睡就達九個月。他的兒子向我們求助,並向公司追討賠償,最終收到31日病假錢,但公司不承認工傷責任。
垃圾槽的設計本是為了將人及垃圾分隔,但管理公司或業主立案法團往往為了住客的感受和大廈環境,犧牲了工人的安全。而在垃圾槽底,負責換桶的工作也同樣危險。已經數不清有多少工友反映,經常因槽位反彈而割傷。
多年來已有很多團體投訴垃圾槽的殺人設計,香港婦女勞工協會、職工盟、工業傷亡權益會都指出垃圾槽設計必須廢除,管理公司應容許清潔工人使用升降機,並安排工友在限定時間搭乘專用升降機。這些建議可杜絕因垃圾槽引致的傷亡,惟多年來不獲接納,類似事件亦不斷重演。
工作的「獎賞」是手指。因破損垃圾桶而「斷根」,但從來沒有因此得到額外一天病假。
陷阱2:車輪常壞的大型垃圾桶
無論是德國製還是內地製,香港使用的大型垃圾桶都有一個設計缺點︰車輪經常損壞。一桶滿載1,100升的大型垃圾桶往往重達300公斤以上,每每令清潔工拉到腰痠背痛,特別是女性工友。一旦垃圾桶的輪子壞了,更不得不死命拖着大桶工作。除了車輪,公司還常常為節省成本及免去訂購的行政時間,不願更換破損的膠桶,迫使許多工友不得不赤手推拉,招致不少損傷。
我接觸過的張太,是在屋苑工作十餘年的清潔工。工作給她的「獎賞」是左手的兩隻手指因破損垃圾桶而「斷根」,不能正常使力,她從來沒有因此得到額外一天病假。由於缺乏足夠的復康時間,她的復元效果大打折扣。我還記得她打趣道:「現在連撩鼻屎,手指都無力」。
陷阱3:空氣不暢的後樓梯
光暗不定的密閉空間,除了情侶乍現某層樓角、保安層層巡視外,停留最多的一定是清潔工友及他們要收拾的棄置物。大部分樓宇並沒有在每層設置垃圾房,管理公司也不希望將垃圾放在樓層大堂,導致各層的垃圾收集箱被放置在後樓梯處。
後樓梯、後巷滿布的垃圾孳生細菌已不是清潔工友的敵人,真正的殺手是室內二氧化碳積聚,嚴重影響呼吸系統。
65歲的黃姑娘在我居住的大廈當清潔員。她在後樓梯收垃圾時會感到不舒服、頭痛、呼吸困難。當時我不以為意,也沒有轉告管理公司跟進。然而有一天,她被發現在後樓梯昏倒,並需要送院。往後,我已經三個月沒見過她。
陷阱4:危險的裝修用品
無論是商廈、私樓、公屋還是工廈,都會有大量住戶不願清理裝修用品。化學物品、泥頭、釘、木板、纖維板林林總總……為什麼自己的裝修廢物要加諸於工友身上,而不是妥善包裝後再自行帶到大型垃圾站棄置?香港什麼都講「快」,方便至上的大教條下總有人犧牲。
何生是我工作時接觸到的第一宗工傷個案。他走到我的案頭,一伸手,就有一條七吋長的「蜈蚣」釘在右手前臂,一句「有無得賠」就展開我跟他前公司糾纏九個月的序章。「其實邊有工人無傷痕吖?」豪氣的何生道出各人心聲。他在七層高的工廠大廈工作,幾十戶每天丟出大大小小的棄置物。那晚他急上來就在竹簍中手一伸,從此這「昆蟲」就跟他生活在一起。目前香港並未就清倒裝修物品制定明確指引及嚴厲的罰則,前線工人只有「硬食」。
陷阱5:易碎品的傷害
玻璃割傷工友事件幾乎每天發生,而針筒、花瓶等易碎物品,都是令清潔工友工傷頻發的主要原因。歐太工作時長期戴手套,不是因為她貪靚,而是要工作就必須佩戴手套。翻開手套,是布滿疤痕的手指,她的尾指更是「少了一截」。
市民大眾將玻璃等易碎品當作一般垃圾處理,甚少有人意識到「用報紙包好少少,我哋就安全少少」。歐太直言也許要大家交換工作一天,才會留意這微小的事。
陷阱6:大型家具的沉重負擔
你最大的家居廢棄物是什麼?周生拿着手機向我展示他的「大作」,當中記錄了他拍下的「誇張垃圾」:梳化、大櫃、魚缸、鐵櫃、酸枝雲石椅枱……凡是百貨店有的,都逃不出周生的手,而「呢座200公斤鋼琴,賣到嘅話好值錢」。周生曾經在樓層大堂搬運梳化到地下垃圾站時,遭梳化壓在身上,讓他的臉上多了一個「戰績」。他指摘那些貪方便的街坊,大型垃圾收集站就在大廈外不足200米的地方,為什麼放在電梯大堂呢?
對,我們都習慣了讓別人代理自己的責任。垃圾如是、公民權利也如是……
陷阱7:清潔劑的誤用
考考大家︰綠水可以加入以下哪一種清潔劑?一,氯系漂白水 、二,廚房清潔劑、三,玻璃清潔劑。答案是三種都不可以。因為含氯的清潔劑與酸性成分的清潔劑混合使用時會產生大量熱氣和劇毒的氯氣。大家以為清潔工應該不會大意將兩種清潔劑混合使用,其實很多工友對危險清潔劑的知識有限,人有錯手很易造成意外。2012年,有工友因吸入氯氣以致缺氧死亡。我認識的一位清潔工小胡稱,因吸入太多清潔劑揮發的氣體,以致記憶力和反應都下降。
大部分清潔工讀書不多,哪管清潔劑標籤着什麼。管理層往往不重視工人的安全,只管完成委派的工作。若工友欠缺在職訓練,公司只關注是否有足夠人手「頂更」,慘劇定會再次發生。
陷阱8:高空殺人的玻璃幕牆
近年有兩位清潔工在清洗玻璃幕牆時身亡。這份工作本身已有一定危險,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來,需具有相關的牌照才可以勝任,為何還有這麼多人去當「烈士」呢?也許是因為較高的工資吸引有膽之士。要結束這種「高空殺人」的行業,大可利用機械取代工人。但偏偏錢作怪,專門洗窗的機器是工人工資的好幾十倍。
工會理事馬仔就是受傷清潔工的其中一員。他多年來為某大型屋苑的商廈清洗無數窗戶,卻換來兩次從清潔台撞斷手臂的經歷。他曾打趣道,打石膏的兩手是用錢買回來的鐵甲奇俠。
陷阱9:和垃圾共存的休息室
清潔工連休息都是錯?工友往往一邊食飯、一邊看着同事更衣、一邊體會着垃圾站飄來的陣陣「香味」。大部分的垃圾收集站都採用開放式設計,沒有固定更衣、洗淨的地方;也沒有休息的空間。就地矗立幾個收回來的鐵櫃,就是清潔工的更衣室。今年55歲的麥太告訴我,十張一字排開的椅子就是他們的大廳。食飯小休都和垃圾共存,吃什麼都是同一味道。
她曾向署方投訴,但一等十年。除了添置一部蒸餾水機,就什麼都沒有。署方還建議他們「午飯時間到外邊走走,買飯盒到附近公園吃過後,趕緊回來」。垃圾站有幾多細菌,就有幾多細菌帶回家「加餸」。麥太要求一個獨立的用膳空間,並希望局方在她退休前可以解決問題。
陷阱10:不見血的外判制度
外判制度造成清潔工友低薪、工時長,這已經是一個老掉牙的題目。清潔工的工作量多及人手不足,令這行業的工作人口流動性高,亦間接製造了像羅先生一樣的高齡替更工人,並且令慘劇循環上演。以上九個情景的死亡陷阱,都是「見血」的殺人;而「不見血」的殺人制度,卻從來未被好好正視過。
民間及勞工團體努力和抗爭,作為全港最大的外判商︰香港政府又幾時願意回應呢?
*為保障受訪者,文中人名均以化名代替
上文刊載於第93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月2日),原文標題為《清潔工十大死亡陷阱》,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月2日星期二出版的第93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