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孚街坊與官員合作 實驗人寵共融公園 狗狗終可在草地喪跑?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不少美孚新邨狗主遇過這情況:帶小狗散步途中,小狗和主人都安份守己,沒有弄穢地方。突然間,一個非狗主破口大罵:「你哋啲狗整到地方污穢哂啦!」曾有當區地產經紀估計,美孚新邨約四成單位養狗。但狗主與非狗主之間,卻似有條洪溝。狗主只能在垃圾房旁自閉一角的寵物活動區放狗,非狗主與狗主長期被「分隔」,這樣的社區算共融嗎?一班美孚街坊聯同康文署職員,以荔枝角公園為試點,嘗試改革公園,共創一個人寵共融的公園,是否可行?

Euphen(左二)是美孚街坊和狗主,是次實驗找來不少同區狗主幫忙。(MaD提供)

第一次實驗 失敗收場因為被被投訴?

上篇文章提到,美孚區很多狗主街坊不滿區內寵物活動空間,希望為寵物爭取一個更好的人寵共融公園。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第二回——「公園實驗室」成員Euphen在多個美孚群組招募狗主和非狗主義工,跟狗主商量後,將第一次實驗設於地鐵站上蓋的平台。Euphen回想,那次並非理想的場地,其實她是為了遠離民居,減少被投訴機會,才選擇該處。結果,場地需要走一條樓梯才到達,不太方便。當日溫度逼近34度,場地缺乏遮蔭,小狗的腳幾乎被燙傷。是次失敗的經驗令Euphen反思:「點解要辛苦用家呢?搞得咁大壇嘢,又試唔到非狗主反應。」

團隊第一次實驗在地鐵上蓋平台舉行,選址不太理想。(MaD提供)

第二次實驗去盡 揀草地獲康文署批准

她跟狗主商討後,在第二次實驗選了公園一塊近普麟街入口約一千呎的草地,因為比較近民居和其他公園使用者,容易被投訴,她當時心裏「打定輸數」:「都預佢未必批,但點知真係批!」本身是園境師的Euphen,知道草地原本種有的福建茶樹密度足夠用作天然屏障,而沒有屏障的部分就建議用水馬臨時堵塞狗隻有機會走失的漏洞,又安排義工在不同出入口站崗,跟街坊解說及作問卷調查。團隊寫了十幾版的建議書,最後獲康文署接納,大家都喜出望外。

狗狗打開話匣子 不一定所有非狗主都討厭狗

實驗當日,小狗大狗難得地可以在草地上跑步,有街坊自發教狗主以醋加水沖走尿液的阿摩尼亞味和清理其他狗的糞便,而預期中的投訴卻一個也沒有出現,團隊反而發現很多非狗主也想進來跟小狗玩樂。最令Euphen深刻的是,其中一位婆婆默默凝視小狗良久,Euphen試探:「你想摸牠嗎?」成功與婆婆打開對話,才發現「原來她以前一直有養狗,年紀大了跟子女一起住,卻不可再養狗。有了牠們(狗),很容易就可跟陌生人打開話匡子,大家都會問,牠叫什麼名字,幾歲啊?但如果你沒有狗,主動逗人說話,別人就可能覺得你『癲了』。」寵物原來可以充當陌生人之間的橋樑,令街坊開展對話。

實驗當日,狗狗終可在草地上奔跑。(MaD提供)

康文署:有空間繼續試 荔枝角公園可作借鏡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霍李湘玲認為,荔枝角公園有潛質作為試點進一步舉辦不同實驗,讓不同市民交換看法:「有個平台讓市民互相理解,慢慢透過學習達至共融。」霍李湘玲沒有正面回應康文署會否撥錢支持,只是指出區議會及地區團體均可申請資金繼續試驗。她期望荔枝角公園可做到一個成功例子,讓其他公園借鏡。

香港的公園不時被批評規則過多,但她認為《遊樂場地規例》需否重新檢視,社會要先達成共識。她指,康文署一直在公園嘗試創新方法讓公眾玩樂,例如舉辦過一系列的「玩轉公園」活動,反應不俗。對於有市民關遊樂場設施愈來愈「不好玩」和只顧安全,她並不同意,指現時的遊樂場設施不但有玩樂價值,也有教育價值,與時並進。她指,康文署看到市民對鞦韆的渴求,已在內部指引寫明要多提供這些市民喜愛的設施,回應市民需要。

MaD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團隊的項目總監甄卉露指,實驗之後,康文署亦有在內部開會討論如何可以進一步落實團隊的提議。不過,康文署何時會落實幾個團隊的提議,並沒有可見的時間表。實驗室團隊已組成「Park Lab 2.0」,構思公園實驗的後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