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樓洋樓古諮會傻傻分不清楚 古蹟專家教你睇間隔分辨舊樓種類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無電梯的就是唐樓?有歐洲裝飾的就是洋樓?2015年,三級歷史建築同德大押業主欲拆卸建築物以興建新的商業大廈。當時民間團體為同德大押寫了一份研究報告要求古諮會再評級,古諮會解釋指香港仍有12幢轉角唐樓。不過,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卻發現,這項名單內有兩幢實為洋樓,才發現其實連古諮會也分不清唐樓和洋樓。吳韻怡說:「建築物的罕有性會影響其評級,會影響它去或留。當它既是唐樓,又是弧形,又是轉角,就很特別了。」同德大押終在一片爭議聲中拆卸。事件卻證明連古諮會也未必分辨到唐樓洋樓。究竟兩者有何分別?

開埠早期,政府率先發展香港島四環(即西環、上環、中環、下環),亦即維多利亞城。早期華人多聚居上環與洋人分隔。(Getty Images)

唐樓洋樓之分何來?

要說唐樓和洋樓之別,首先得講清兩者出現的歷史背景。香港開埠初期主要在西環、上環、中環、下環(灣仔)發展,該帶稱為維多利亞城。當時港英政府認為華人生活習慣及衛生環境惡劣,刻意將華人和洋人生活的地方分開,兩者之間設有緩衝區。吳韻恰說:「當時有條例說明在洋人區不可以興建唐樓。因為當時華人生活環境擠逼,衛生欠佳,疾病頻生,洋人希望減少這些疾病,故希望與唐樓群分開。」

何謂唐樓?

香港開埠後,中國大量人口前來尋找機會,以致香港人口急升。當時香港缺乏平地發展,房屋短缺,於是出現了一種近似積木型,窄長、約兩至三層的房屋類型。這種房屋以「Chinese Tenement」為名記錄。據1903年的《公眾衛生及建築條例》(Public Health and Buildings Ordinance),它們的定義為“any domestic building constructed, used, or adopted to be used  for human habitation by more than one tenant.”(任何建築物,住用部分擬供或改裝以供多於一名租客或分租客使用)。

吳韻怡日前在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料中心舉辦的講座上解釋,其實光看唐樓和洋樓的外形,很難分辨它屬唐或洋樓:「可能有人認為唐樓就差點,洋樓就高檔、裝飾性一點,但其實不一定。唐樓都有好嘢。」她解釋,不少唐樓帶有西方建築特色,例如欽州街51-53號便有羅馬柱、三角楣飾的新古典特色。當時富有的華人也會建洋樓住,也有較窮的洋人會住唐樓。

有130年歷史的永和號是本港碩果僅存的「背靠側」建築。(陳銘智攝)

唐樓較窄長  最大分別為間隔

第一代的唐樓由石磚興建,頂部多為金字形,鋪中式瓦片:「香港的唐樓會鋪雙層瓦隔熱,跟中國的房屋不同,其實是滲入了洋人建築的概念。」唐樓的橫樑和樓板多數為中國杉木。由於木杉最長4至5米闊,故早期唐樓大多只有4至5米闊。闊度有限制,惟有向深度發展。早期唐樓深約9至18米,外形看上去又窄又長。最早期的香港唐樓為了用盡空間,側靠側、背靠背而建,只有面向街道一面有窗,通風欠佳。

說到唐樓和洋樓的最大分別,吳韻怡說,唐樓多數沒太多間隔,可「畀你任間」,而洋樓在建設時多數已間好前廳、客廳、主人房、睡房,多數隔開工人房、廚房等,又設多一條樓梯供工人使用,所以這種樓梯又稱「妹仔梯」。唐樓多數沒有廁所,需要倒夜香服務,而洋樓就有抽水馬桶。

欽州街51及53號有羅馬柱和三角楣飾設計。(吳韻怡提供)

唐樓特色:四款立面 一梯兩伙 住得人多

唐樓一定是騎樓?其實不是。吳韻怡解釋唐樓主要有四款立面設計,有平面、凹入式露台、懸臂式露台及遊廊(或騎樓式)設計。後兩者也可以在空中賺一點空間,可謂最早期的「發水樓」。而騎樓設計的露台更是覆蓋整條行人路,需要支柱支撐露台,但可以為路人遮風擋雨,故當年政府「隻眼開隻眼閉」。當唐樓位於轉角,露台面積隨時由「一變四」,而雷生春更有「一變七」的「魔術」效果。

早期唐樓多數一梯兩伙,因為唐樓大多是一雙一雙的興建。當時的唐樓或是香港劏房最原始的「藍本」。一個400呎至500呎的唐樓,可間出幾間板間房,走廊還可加幾張床。唐樓樓底高,每間板間房可再加多一層成為閣樓,廚房頂還可再加一間房。這些唐樓人口密度相當高,官方估計可住上25個成人及10個小童,而吳韻怡更估計實際數字可超過40人。

唐樓和洋樓的最大分別在於唐樓多數沒太多間隔,可「畀你任間」,而洋樓在建設時多數已間好前廳、客廳、主人房、睡房,多數隔開工人房、廚房等,又設多一條樓梯供工人使用。洋樓的設計也較為通風。(吳韻怡提供)

倒塌不斷 唐樓見證最壞生活狀況

當時華人在唐樓養家禽,人畜共住,由於缺乏窗戶通風,衛生環境惡劣,成為疫症溫牀。1894時,香港大規模爆發鼠疫。過度擠逼的環境更令到房屋負荷過重,不時有房屋倒塌。1901年,閣麟街34號的唐樓倒塌導致多人死亡。政府調查後發現業主曾經非法改動房屋結構,經業界要求後,港英政府才限定,日後入則的人必須是認可人士。

吳韻怡認為,現時大多獲保留的舊建築都是政府建築,又或是教會和學校,私人住宅較少保留:「它們其實見證了當年的民生狀況和生活環境。你會看到早期華人生活有多擠逼,為何生活空間這麼小。你可告訴下一代這些故事,而這議題也跟我們一般人息息相關。」

據Report of the Housing Commission 1935統計, 唐樓可住上25個成人及十個小童。(吳韻怡提供)

吳韻怡認為,現時香港制度對舊建築沒有足夠保護,政府只能向私人業主提供經濟誘因,鼓勵業主把舊唐樓保留下來:「除了如救火般,發現有舊唐樓有被拆危機,才跟業主商討能否保留,社會教育也很重要。我覺得香港似乎並未很着重這些舊建築的價值,香港人並不會因為這些舊建築而感到自豪。」她希望香港可以有多點有關舊建築的推廣及教育,令到普遍的香港人(包括業主)覺得它們有價值、有意義、對社會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