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來的評級】百年唐樓永和號獲評一級建築 關注組盼盡快修復

撰文:林可欣
出版:更新:

中環逾130年歷史的唐樓「永和號」今日(8日)終於通過古諮會,獲評為一建歷史建築,將進行一個月公眾諮詢。「這個遲來的評級,終於肯定了永和號的價值。」永和號關注組召集人徐聖傑聽罷評級結果後說。他去年曾撰寫研究報告予多個政府部門作參考,指出「店屋」(Shop House)永和號有多個獨特建築元素,反映130多年前的建築工藝、商號和基層居住環境。
但這全港僅存的第一代唐樓多年被政府遺忘,直至它納入市建局重建範圍,局方上月宣佈全幢保留,古諮會才開會討論建築評級。會上展示的多份資料和圖片,都來自徐聖傑的報告。他苦笑說民間保育行動仍有一定力量,下一步希望市建局能盡快修復永和號,並開放予市民參觀。

永和號早前獲市建局通過全幢保留,惟此建築物多年未獲古諮會評級,委員今日才開會討論。(陳銘智攝/資料圖片)
+7

古諮會這天召開定期會議,將永和號的歷史評級列為議程之一。會上古蹟辦歷史建築組館長伍志和介紹永和號歷史和建築特色,認為要追溯這建築的百年歷史有困難,亦難以判斷是否「唯一」的「背靠側」建築。伍志和指,建議將永和號列作一級歷史建築,主要因為建築物很多細節仍完整保留,特別是兩層的地板仍保留用英泥壓制出的水泥階磚,而且各層花紋在都不同。
 
最後眾多委員一致通過評為一級建築,即最高級別、具特別重要價值,並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永和號的文物價值評估報告將上載古諮會網站,一個月公眾諮詢後,會方將考慮公眾意見再確認評級。

歷史照片網「香港舊照片」網主2009年到永和號店內拍照,雖然近日再找不回當年完整像素的大相片,卻認為能為老店留影,很有歷史價值。(由「香港舊照片」提供)

被政府遺忘多年 民間組織寫報告重提唐樓 
 
永和號關注組召集人徐聖傑這天也在會上的公眾旁聽席,在現場聞見評級結果,感覺如釋重負。他去年起一直向政府爭取保留和評級,開始研究和翻查資料。本身為保育建築師的他發現其珍貴歷史價值,卻一直被政府遺忘。
 
市建局2007年收購附近地皮,將威靈頓街的永和號納入重建範圍後,表明只保留建築物的兩幅牆。2009年古蹟辦做「全港歷史建築物普查」,完成1,444幢歷史建築物評估,永和號卻不在其中。

這戰前第一代唐樓1844年建成,後來中環大火後,1878年重建成如今所見的建築物,曾是鐘錶店,業主1930年代租予關錦明和合夥人,開設海味雜貨店「永和號」,經營80載,經歷香港時代變遷,2009年初結業前,僅老街坊光顧,生意冷清。業主終以2,660多萬售予市建局。

永和號關注組召集人徐聖傑本身任職保育建築師,這天特意請半天假,旁聽評級結果。(林可欣攝)

市建局丟空7年無維修 
 
徐聖傑說永和號結業後,這唐樓被空置至今7年,沒被保養復修,令不少結構如懸臂式露台、一些木門窗和屋頂橫樑都已破損。他去年曾獲市建局應允,讓他和關注組成員入內考察:「有些損舊仍可修復,不是如外界所說的殘破不堪。」首次見到這百年唐樓內部結構,徐聖傑說當中建築物料、技術與工藝,很有歷史研究價值。例如廣東青磚的承重牆、結構木樓面、木樓梯、由麻石及木樑所組成的店面等等,在現代建築已不復見。同時,樓上兩層過往多年為居所,徐聖傑估計一層板間房曾住了10多人,反映百年前基層的生活環境。
 
開會內容多來自民間報告
 
這些建築資料和特色都詳列在徐聖傑的長達30頁的研究報告,他去年寄予發展局、市建局、古諮會和古蹟辦,要求他們重新關注永和號的去留。對方只回應「收到」。這日古諮會開會討論提到的,幾乎是他的報告內容。徐聖傑說,總算為永和號走前一大步,希望市建局盡快修復建築,包括重置露台和修復木結構等,令永和號盡量回復舊貌。

在永和號附近的中環街市早前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物,活化工程今年展開,市建局將修茸主結構、保留包浩斯建築風格的立面、街市內中庭。(江智騫攝/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