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餐廳】舊區扒房難敵重建 接班人覓地開分店
同樣是為數不多的豉油餐廳,深水埗的飛鷹餐廳則較為幸運,老闆胡寶強於1979年在荔枝角道開店,主打廉價美味的扒餐,後期老闆買下地舖,避過加租潮。
店裏的餐牌數十年如一日,只賣數款扒餐,包括牛扒、德國豬手、蒜茸雞扒、什扒等,來此鋸扒的大多會點鐵板牛扒餐。
不求賺大錢 但求能搵食
老闆娘胡太指港式西餐廳不易做,一來成本高競爭大;二來租金貴,廚房開支也大,飛鷹能夠做下去全賴是自己舖及有穩定的客源。「來幫襯的大多是熟客,那些以前在這邊讀書的人,不時都會回來緬懷一番。」
餐廳的設計、色彩都停留在1970年代,門口印有嘉士伯、芬達圖樣的直立餐牌染上歲月的風霜,室內牆上的舊剪報、電影劇照已變黃,而最具懷舊色彩的格仔枱布也被洗刷至褪色。「現在已經買不到這些格仔枱布了,我們買布自己車的。」胡太習慣坐在水吧前,有時翻翻報紙,有時看看舖面,有時幫忙招呼客人,偶爾有個後生仔會在樓面打點,那是他的兒子Billy。
「我們不求賺大錢,搵到食已經夠。」胡氏夫婦輕鬆經營餐廳,廚房由加入飛鷹30多年的呂振輝師傅坐鎮,他煮過無數牛扒,即使餐廳每晚大排長龍,都能夠應付自如。招牌牛扒是用來自紐西蘭的牛肉,以美極、梳打粉等調味後用刀拍鬆。荔枝角道上除了飛鷹之外,街頭還有金鳳大餐廳,都是人流極旺的舊式扒房。兩者料理牛扒的手法不盡相同,口感亦頗大分別,前者鬆軟中帶點嚼勁,後者較腍。「大家都開業多年,各有捧場客,也沒什麼競爭。」
舊區發展快 曾想過退休
深水埗與西環一樣,都是舊區,消費力較低,飛鷹位處的路段近十年來,幾乎沒有一間餐廳做得長久。譬如石硤尾街與荔枝角道交界的路口曾有一間茶樓,後來被改成護老院;旁邊曾是恒生銀行,後來地舖不斷易手,如今由華記小廚接掌,生意算不俗。往前走還有一間滷味店,新開不久;隔壁是四川辣妹子,專賣烤魚及雞煲,營業三年多。路段上開業最長的大概便是華記小廚對面的愛文生大牌檔,其次便是飛鷹。香港舊區近年變化甚大,一方面重建的步伐已悄然降臨,海壇街近30多幢樓宇在市建局主導下將陸續發展成住宅大廈,另一方面內街如大南街、基隆街等卻有不少咖啡店、手作店、皮革店進駐,形成有別於以往的文藝圈子,帶動更多區外年輕人到訪。面對可能出現的社區重建及地區變遷,胡太坦言不無擔憂,「如果真的遇上重建,大概便會退休。」
但做兒子的卻不打算輕易放棄家業,Billy畢業之後到飛鷹幫忙,跟師傅學習醃扒、煮汁、打汁等技巧,愈做愈感興趣的他明年更打算覓舖開新分店,繼續發揚飛鷹精神。他初步計劃沿用舊店的設計及菜單,再加入蛋糕、西餅等食品,彌補現時店舖未能供應甜品的遺憾。「現在的舖位實在太小了,水吧亦有局限,無法提供甜品。扒類方面,除了現時的港式牛扒,將來可能會嘗試做墨西哥牛扒夾餅。」
建築師:記錄時代變遷 舊風格難模仿
隨時代變化,曾於七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老餐廳,如今看來有點高不成低不就,算不上正宗西餐,食物種類又與港式茶餐廳相似,單憑懷舊裝潢與用餐氛圍,要在時代夾縫中生存並不容易。建築師何尚衡指出,類似森美及飛鷹的扒房在這兩年消失得很快,如2015年金雀餐廳停業、2016年樂意扒房結業,金雀雖然重開,但裝潢、食物始終與舊店不一樣。「歷史背景促使這些餐廳出現,以前扒房是較為高級的餐飲場所,如今它的食物與茶餐廳分別不大,好少再分高級、低級,加上舊式煮法、食物味道往往隨老師傅退休而改變,時代很難容納這些餐廳。」
近年香港雖然出現不少打着懷舊旗號的餐廳,有卡位、格仔布等元素,但始終難以呈現舊香港的感覺。「森美餐廳似外國唐人街的餐館,店裏除了一些西式佈置外,牆上掛有書法、古董鐘,扒房門外有個關公像;飛鷹的收銀處後面亦設有神位。你會覺得特別是因為它們不像港式茶餐廳會用上當年最普遍的物料如紙皮石來裝潢,而是模仿歐美用餐環境,呈現老闆心目中的西方景象。」這種又中又西的佈局其實有點不倫不類,「你想想,一邊拜神,一邊鋸扒,空氣中可能滲有燒香的味道;下午阿姐掃地、清潔,餐廳帶有漂白水味,只能說它在空間上反映及記錄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即使如此,何尚衡依舊認為這些餐廳有其存在價值,一來這是其中一種飲食場所,二來物以罕為貴,三來它們與舊區的唐樓洋房舊建築混而為一,有其建築特色。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8月28日星期一出版的第75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