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直擊東莞居民用東江水  沖涼釣魚垃圾一地的水源

撰文:柯詠敏
出版:更新:

在我城,人們與水的距離既近且遠—自來水唾手可得,但我們只知道到粗粗的水管貫穿兩地,供應香港八成食水。可是,我們不曾看過東江的真貌。香港與東江83公里的距離,是讓我們對水幾乎無感的主因嗎?當水從江西往南方流入廣東省,途經河源、惠州、東莞等城市;生活在東江流域的人們,又如何跟他們的飲水之源相處?
攝影:鍾偉德

40多歲的楊帆現時於東莞開設工程公司。22年前,他離開湖南老家,跑到南方尋找機會。楊帆的個子高瘦,不用上班也提着手提包到處走。這天我們跟隨着他,先從羅湖駕車到東莞鳳崗鎮,然後再開一個多小時車往東江去。

離開了深圳密密麻麻的樓房,車子兩旁逐漸出現了平房,甚至農田。當車子繼續向前時,眼前突然迎來了「水源保護區」的路牌;楊帆把車子的速度減慢,舉起手來,指着橋下的河流說:「以前這條東深河曾經供過水給香港,後來污染就變成死水了。」眼看河流兩邊綠蔭連綿,乍看之下,水面沒有垃圾,顏色也呈湖水綠色,難以想像到當時一池死水的模樣。「大約1998到2001年的時候,一下子開了很多工廠,所有污水就排到那裏。以前乾淨得可以在河裏游泳,我之後都不敢了。」

楊帆所講的東深河,又稱為石馬河。1960年代,香港因為降雨量減少而面臨水荒危機,港英政府與廣東省決定興建東深供水工程,其中將東江水引入石馬河,再供水給香港。1998年,兩地新建了密閉式的東深供水管道,香港的食水才逃過被工廠污水污染的命運。水利工程跟城市發展的關係密不可分,現在河流旁的工廠已經停用,楊帆認為,東莞走過了盲目發展經濟的階段,現在十分重視環境保護。「(市)政府對工廠的截污設施很嚴格,如果不符合的話就會停廠。」

每天 喝著東江水,但不曾看過它的真貌。

【飲水思源】烏蛟騰私家水塘守護者   唔飲東江水食自家「靚水」

【飲水思源】十年冇自來水 村民靠飲「朱古力色」山坑水

垃圾間釣魚睡覺

車子繼續往前走,穿過了石頭嶺隧道以及石排站,這時楊帆開了接近一個小時車,精神出現疲態,話也開始減少。此時車窗右方出現了一條廣闊的河道,楊帆頓時回過神來說:「我們到了,旁邊就是東江。」

眼前的東江水流緩慢,呈泥黃色,河道上甚少船隻來往,反觀岸邊有不少人撐着傘釣魚。沿着東江一直走,發現河邊發展成為「河濱公園」—單車徑,涼亭,還有連綿不絕的樹木。

東江是東莞居民的休憩地方,碼頭亦是運沙船停泊的地方。

楊帆的公司曾於東江附近修葺天橋,他說每天大清早,人們就會到東江游泳。乍看之下,公園的基本設施完備,但我們下車到處細看,發現江邊部分地方有不少垃圾,例如大量魚餌包裝袋、杯麵、膠樽,甚至衞生巾等。有些人恍似視垃圾如無物,在滿布水樽膠袋旁的大樹掛起吊床,躺在上面休息;或是攤開方形野餐布,在樹蔭下聊天乘涼。

楊帆跟我們一同下車,也看到滿地垃圾的情景。他說:「這些看得見還好,可以把它們清走,以前工廠的污水可以隨便排進河裏,當中不知道有些什麼,那些更糟吧。」他別個頭來看着對面空置的廠房,說:「東江兩旁都不能設廠,那間泥水廠就是太近江邊,所以被停廠了。」然而,淨水廠則設在東江臨岸,廠房附近亦是水源保護區;與剛才的公園有別,這裏被鐵絲網圍起,內裏只有大量樹木。保護區內的警告版更標示,源岸防護範圍不得堆放廢料、不得設立有毒及有害化學物品的倉庫等。

江邊沒有完善的設施,但居民依然自得其樂。

是水源也是游泳池

東江沿岸只有一條東江大道,中途沒有巴士站,有些住在附近的居民可步行過來,亦有不少特意駕車來江邊遊玩。楊帆繼續駕車帶我們往下游位置,這裏比其他地方較為熱鬧。我們下車隨人群往江邊走,看見不少家庭在那裏嬉水。岸上除了大樹及數張長椅,就沒有任何設施。人們就地更衣,有位媽媽自備長布,包裹着女兒更換衣服;但男士則不用更換,一下子脫去褲子,穿着泳褲(有些只是內褲)便下水游泳。

跳水、踢水,這些都不甚出奇,但有些人會自備洗頭水、沐浴露,先在岸上擦至全身起泡,然後連人帶泡走進河水裏沖水暢泳,岸邊泥黃色的河水即時泛起一團團白色泡沫。在河裏游水同時沖涼像是常態,楊帆目睹此情此景,更勾起他在湖北老家的情景,「我沒在這邊游過,但看到就想起小時候在家旁的河常常游泳。」

+2

同一江水 同一危機

與香港人相比,東江水與東莞的居民如此「親近」,這會否讓他們更珍惜水源呢?楊帆的眉頭皺了一下,笑說:「節水的概念只是從政府的公益廣告所得知,我也不太覺得有多省。」他向我遞上了一張水費單—單據上印有三個階梯收費,由第一段每立方米2.06元(人民幣、下同),到第三段每立方米4.12元,統計三個階梯的用水量後,就是這個月份的水費總額。「這個月水費兩百多,平時都沒花心思去研究,除非哪個月突然變成五百多,才說着要省一點水吧。」

縱然身處東江附近,東莞人對用水的態度似乎與港人無異。面對大江大河,楊帆從不覺得東江水有天會耗盡。然而,東江供應的地方除了東莞,還有沿岸七個城市,共4,000萬人口。當城市的人口與產業不斷發展,難道真的沒有危機嗎?

東江近在咫尺,楊帆沒有因此對水源特別有感情。

據2008年的《東江流域水資源分配方案》,東江水源共有326.6億立方米,當中的106.64億立方米會分給東江流域的城市,這稱為不得超越的「紅線」。而每個沿岸城市則有分水指標,以東莞為例,其指標是20.95億立方米,意即全市用水量上限。據東莞市水務局資料顯示,2010年的用水量高達21.1億立方米,預計當地於2020年將需要25.3億立方米的水。據2013年東莞市人民政府發出的《東莞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共訂下39條指引列出個人以及各行業節約用水的方案,如提高耗水行業的供水價格、建築工程制定節水措施等。《規定》涉及的範疇看似完整,可楊帆於東莞從事工程多年,坦言從未聽過相關的指引。

東莞居民與東江的關係,似乎與香港人各不相干;但我們與內地城市分享同一流域,現今我們能以金錢取得優先權,但當其他城市的需要急速上升,我們的「優先」代價只會益發上升。香港的食水有八成依賴東江水,一下子擺脫內地的供應實屬天方夜譚;但這代表我們撒手不顧,繼續放任用水?在水源豐足的時代思考食水命題,我們似乎最常遺忘基本步—水的價值。

(為尊重受訪者意願,楊帆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