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二十年】特區護照.廿載人權路
1997年回歸前夕,過萬人日以繼夜大排長龍,甚至大打出手,只為申領一本BNO。但有個人卻對BNO嗤之以鼻,反而第一時間去申領特區護照。
2015年銅鑼灣書店事件後,外長王毅「首先是中國公民」的言論令不少雙重國籍港人誠惶誠恐。《基本法》保障的出入境自由、人身安全等人權,可能受威脅。擁有特區護照,會否暗藏危機?
二十年間,羅沃啟一直用手上的特區護照進出香港,出席大大小小的國際人權會議。這位人權監察總幹事,這次跟我們由護照說起,細訴二十年來的香港的人權變遷。
「過去在國籍一欄到底要填香港、中國,還是英國呢?很多時候都十分躊躇;但今次好清楚,是中國。」
1997年7月4日,羅沃啟提着行李到入境處領取新鮮出爐的特區護照,然後匆匆趕往啟德機場,出發往泰國參加人權會議。飛機上,羅沃啟一邊低頭填寫入境表格,一邊向電視台記者道出身份轉變一刻。
「過去在國籍一欄到底要填香港、中國,還是英國呢?很多時候都十分躊躇;但今次好清楚,是中國。」面對鏡頭,羅沃啟十分堅定。二十年過去,他淡淡然解釋當日決定:「要攞特區護照係因為逼住(要出境)。」
BNO=末等公民
1997年7月1日之前,羅沃啟跟其他香港人一樣,都是持有英國屬土公民護照(British Dependent Territories Citizen, BDTC)。不過,這種護照至97年6月30日便失效,香港人要麼在此之前改領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簡稱BN(O)),要麼在7月1日之後向特區政府申領特區護照,而他選擇了後者。羅沃啟覺得,BNO所標誌的身份,甚至連二等公民也不如,而是「末等公民」。既然如此,BNO不領也罷。
「當時有個笑話,BNO嘛,就是British say NO。人家擺明看你不起,英國佬都是見利忘義。」2015年銅鑼灣書店事件後,港人對一國兩制信心再度崩塌,觸發BNO續領熱潮。學者沈旭暉亦撰文指,一旦一國兩制出現問題,BNO可作為最後逃生門;羅沃啟卻不敢苟同,他始終覺得英國政府不會努力維護BNO持有人權益。
不尊重人權 護照反成負累
二十年過去,當日在鏡頭前為中國自豪的羅沃啟,今日既無奈又尷尬:「今日做中國人,事實上不是一件好光榮的事。」昔日棄BNO取特區護照,羅沃啟直言,當年曾對香港回歸中國有所期望。不過,重提97年在入境表格上毫不猶豫地寫「中國」的往事,他提高八度搶白:
「我現在一定寫中國『香港』㗎!」
中英聯合聲明下,BNO持有人不能在中國國內獲英領事保護,英國又閹割BNO港人居英權;相比之下,特區護照持有人有完整中國國民身份,好像稍勝一籌。羅沃啟指,中國因面子問題需要保護在外地遇事的特區護照持有人,「但她要傷害你的時候,在外國一樣可以捉拿你,並不因為持特區護照而有任何幫助。」他認為,一本護照未必能為個人帶來人權保障,反而可能帶來更大侵犯。
「如果一個政權本身不尊重人權,你拿着它的護照,在某些時刻或會變成負累。」
談到護照與人權之間的關係,羅沃啟斬釘截鐵地說:「我們作為一個人,人身權利是與生俱來,並非護照所賦予。」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影響自己的事,國家只是透過發出護照,再次確認一個人的公民身份和權利。不過,理論跟實際往往有出入。
二十年 各方面嚴重倒退
從新聞搜尋器上輸入羅沃啟的名字,其見報之頻繁,側面說明了近年香港人權問題嚴重。2011年,羅沃啟接受報章專訪時提到,香港在回歸後的法治、自由等多方面的倒退都在預料之內,只希望倒退得慢一點。今日,他仍然抱着同樣想法。羅沃啟說,保障香港人權的關鍵,在於與國際接軌。不過,回歸二十年以來,有人卻希望香港與國際人權體系切割。
提起回歸二十年來香港人權狀況變化,羅沃啟形容各方面都倒退嚴重,其中政治任命大大削弱香港體制內人權機構的公信力。以負責執行反歧視法例的平等機會委員會為例,委員周浩鼎卻多次發表反同性戀言論,但仍獲特首梁振英續任。去年底,負責處理警察投訴的監警會換血,名單中完全沒有泛民主派成員。「光譜一路一路收窄,大家都猜到目的是甚麼,因為正處理佔領運動的案件嘛!」
睇住警察敗壞
提起警權膨脹,羅沃啟非常激動。「我睇住差佬敗壞!夠膽說做得辛苦、受氣就是打人的理由,還以為那班是賊來的!紀律部隊?這是甚麼紀律!」羅沃啟形容,由1997年回歸當日李明逵以交響樂掩蓋示威聲音,到今天警察有罪無慮,變化十分大。
大大小小的遊行集會,都不難看到穿橙色觀察員制服的羅沃啟,在現場監察警察行動。羅沃啟笑言,常覺得自己「幫緊差佬」,令他們收斂一點。不過雨傘運動期間,他還是看到很多警察打人,胡椒噴霧、警棍更成為了基本武力。羅沃啟希望警察可以自我約束,就算有水炮車、裝甲車等也不要隨便使用。一旦出動裝甲車,示威者就可能會以汽油彈還撃,雙方武力不斷升級,只會是惡性循環。
「當警察無所顧忌,上庭時極多案例是『屈』的,之後卻沒有人因此受到懲處,大家會想,我們仍是法治之區,還是some are more equal than others?」
左右膠之爭
右翼本土主義抬頭,人權工作者幫助新移民爭取權利,往往被視為「左膠」,羅沃啟亦難逃攻撃。提到這一點,他有點氣憤。他形容右翼批評者是自己上了巴士卻不想別人擠上來,完全不公義。羅沃啟澄清一點,自己支持家庭團聚權利,是基於人道主義,不管對方是誰;但不代表認同大陸有權審批誰人來港,港人應有自己空間決定。
某些本土派常常打着保護港人本土利益的旗號,同樣是爭取權益,羅沃啟卻堅拒與這些人為伍,甚至用上了「必須譴責」的字眼,「不要把我跟他們拉得太近,他們是自私的種族主義者。」羅沃啟指,本土不一定是種族主義,但當本土派選擇了這樣的一個立場,最可能造成的傷害,就是難以得到期望中的國際社會支持。
兩代鴻溝 大中華爸爸與香港兒子
兩個小時的訪問裏,羅沃啟常常引用馬克思、毛澤東,甚至是樣板戲台詞。那一代知識份子的理想中國,仍然深深地烙印在他心中。縱使中學在殖民地精英官校渡過,羅沃啟入讀中大時卻積極參與學運,反殖同時擁抱回歸。兒子在回歸後出生,在「祖國擁抱下的香港」長大,卻不能理解自己的大中華情結。說到這裏,羅亦不禁苦笑。
羅沃啟常跟兒子說中國文化的美好一面,火藥啦、羅盤啦、山水啦、中藥啦,但兒子卻跟爸爸說:「這些不就是香港文化嘛。」爸爸一再堅持「中國文化」,兒子卻似懂非懂地堅持「香港文化」,這個慈父實在沒他辦法。那代表兒子不認識中國,要加強國民教育嗎?但羅沃啟卻覺得,當宣傳與現實距離越遠,只會教年輕人越反感。
每晚新聞播出前,電視台都會播放中國國歌,這個時候羅沃啟家裏一定會轉台,直至新聞開始才轉回去。兒子就是不愛看那個國旗飄揚的畫面,眼看大好河山,就會想到缺席的地溝油和李旺陽。作為爸爸,羅沃啟能理解年輕人的所思所想。中國的負面新聞並不是重點,反而中央官員每每教訓香港,國人大刺刺在別人面前耀武揚威,令青年覺得有種被強權支配的感覺,完全感受不到國家的「愛」。
「香港從來沒有一天像今日般距離中國那麼遠,即使殖民地時代亦從未如此。」
說罷,羅沃啟又苦笑。回歸後,兩地在政治、經濟的合作越來越密切,但人心背向,令他這個「大中華膠」既無奈又戚戚然。「你現在叫下一代愛國真的很難,沒有辦法,年代不同了。」羅沃啟對國家民族感情深厚,他理性地分析,一些人若不改變對港極左的政策,以為這樣對中國有幫助,這些人就只會是中國統一的民族罪人。
人道關懷 先於民族主義
拿着香港特區護照,從事人權工作二十餘載,羅沃啟如此連繫兩者:「堅持人道價值先於民族主義,我覺得很合理。民族情懷應該多點來自人道關懷,而不是domination。」
「有件事永遠不會錯,就是我們首先是人,然後才是中國人。」羅沃啟刻意補充:「或者中國香港人。」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本文原載2017年7月10日《香港01》周報第68期B17版,按此訂閱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