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越歐亞】單車青年憶青海大逆風  「車速剛好夠看一個城市」

撰文:何潔泓
出版:更新:

兩個24歲的香港青年,本月底將離港至少一年,以單車旅行走遍14個國家,從香港踩單車到荷蘭。平時放假去數天自由行,也總有吵架機會。何況今次是長達一年、或會在異地遇險和面臨山窮水盡的單車旅行。兩個人在外講求默契,這對結伴去過數次單車旅行、曾遇上大逆風仍能彼此照顧的男生,靜靜期待即將出發在充滿變數的路上。
這次出發,他們會在facebook持續上載故事,以種種相遇而溫熱的情感流動鼓勵還沒出發的人。他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追求夢想,而最後都可以得到認同。因此期望回港後成立「單車旅行基金」,為礙於工作捆綁、儲不夠錢,未能有勇氣和條件出走的人提供資源和資訊,推大家一把,狠狠把夢變為人生確切走過的軌跡。

上集:【1.6萬公里】港青踩車橫跨14國 籌旅費打三份工:發夢要用力

青海遇大逆風 一人一公里為對方「破風」

達達和雨順是帶有目標地出發的,但先要有彼此能經得起風浪的感情。為了準備一年之旅,去年八月,他們來到青海湖,練習相處的默契、挑戰對方所能包容的限度。

他們到過中國的青海湖,嘗試高海拔與帶住完整裝備上路,為一年之旅作個熱身。那次他們遇上大逆風。去年炎夏,早上十時,他們在藏族自治州海拔3250米的江西溝,想騎單車到黑馬河,直達有「中國天空之鏡」之稱的茶卡鹽湖。離開旅館後隨即遇上迎面大風,氣溫驟降至十度,他們僅穿了保暖內衣、透氣的運動衫和不保暖的擋風褸。沙子往鏡片與面罩大力刮過來,平日一小時19-20公里的車速,那天跌至個位數,寸步難移。與他們同在旅舍出發的大叔抵受不了,道聲再見,中途折返旅館,山路了無人煙,目測之處,剩他兩個。

達達好勝,時常踩在前面,作探路姿態,雨順見他「踩到隻狗」般,發現不對勁,便硬住頭皮爬頭替他「破風」,一人一公里帶頭為彼此擋風,兩小時的車程,最後花了四小時逆風前行,在黑馬河趕上一班出租車,終能看到映照高空、佈滿雪白結晶的茶卡鹽湖。每當來到排除艱難才能看到的風景,雖一身塵埃,他們份外珍惜。

在他們看來,若想去看獨一無二的世界,就得花盡力氣,才會有最難忘的滿足感。達達認為,單車是自己跟自己的對話、以至與世界的溝通。(盧翊銘攝)
+5

第二天中午,他們肚餓,沿途卻沒餐館,過了個多小時也是寂靜無人,這時達達突然看到一個當地人的蒙古包,外面脫落的生鏽牌子寫上「肉包子」,便衝過去敲門,老婦人伸出頭來,折回冰箱拿出一個冷凍而稍有異味的肉包子。雨順見勢唯靦腆說:「我不餓」。後來他們在「雞同鴨講」之下,聽到老婦說近似「炒麵」的發音,便進去吃麵。怎料她跪在桌子旁吃力張羅,拿出麵粉、鍋子、黃糖和水,起勁地把材料搓在一起,成了一大團黃色粉團,沒有煮過,卻熱情地請他們吃。

當時他們心想:「以為是炒麵,現在不知是什麼食物,她很有禮地跪下又幫我們添茶,不好意思不吃」。當刻達達雙手都是修理單車時沾上的機油,清水洗不掉,唯有伸出「黑鼆鼆」的手抓來吃。雨順傻氣地憶述:「他隨性直率,手很污糟卻在整個粉團摵來摵去,我當時沒好氣說:『一人一半,你只碰你的部份好不好?』」。

他們後來知道那道菜叫「糌粃」。一個蒙古包、一個言語不通的老婦、兩個餓到不能的青年、一雙污黑的手,成了腦海中充滿異地風情的一幕。

未來一年,他們將遇上沙塵滾滾的荒野與公路,在多變難料的世間日夜相對,達達說:「我們都有心理準備,可能久了會漸漸沒了旅行的感覺,日復日起床、踩單車然後睡覺。唯提醒自己深信單車是最貼地、能夠細緻走進當地的方式。」(盧翊銘攝)

單車不快不慢 速度剛好看一座城市

二人瘋狂愛上單車的原因,是它的速度不快不慢,剛剛好夠看一個城市。騎單車的人,不用坐行駛主要公路的旅遊巴士、走在被規劃出來的路線,車手可以隨意在第一或二個路口轉個彎,走進小街窄巷,把日常細緻的景物盡收眼底,微探城市。

雨順想起數年前從台灣富里到池上的旅程,到了某個瞬間,意識自己慢慢進入一望無際的稻田,「沒有預料前方就是稻田,直到看到串串光影打落田野,風吹過時光影會躍動,像一場偶遇,讓我專注細看。如果當時坐鐵路,可能我在吃便當或睡着了。」

達達想起踩單車與人變得接近的經驗,「在單車上,你的感官會放大,專注望向周遭,看路面狀況也看人。有次踩到身水身汗,等過馬路的人笑笑望住我說:「嘩踩去邊呀?」,當刻就四目交頭打個招呼。不論空間或距離上、不論你打招呼與否,單車讓我感到與人好接近。」

即將出發,面對多變難料的旅程,達達望住雨順說:「無論有多辛苦,都要互相『屌住屌住』(撐住)」。(盧翊銘攝)

單車是對身體的對話 重奪自主生活

在他們看來,若想去看獨一無二的世界,就得花盡力氣,才會有最難忘的滿足感。達達認為,單車是自己跟自己的對話、以至與世界的溝通。「單車旅行的途上,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前一後,每當看到不同人事,腦海就在思考。路上,你會很熟悉自己的身體,感到呼吸、汗水、心跳、風塵刮在臉上的感覺、自己決定去哪的即時反應。」

這種理解身體原始機能的感覺,如同抓緊一種自主性,「城市人在各種生活都太過依賴,我不想靠人。你想想,單車十分鐘的路程,等巴士要十五分鐘,再加數分鐘車程,倒不如靠自己。踩單車最重要不是體能,而是意志,有空間靠自己的話,感覺上是奪回生活自主,那種感覺很好。」

但城市的秩序會為堅持非主流生活方式的人設一幅屏障,他們時常帶單車上地鐵,雨順感受到不利單車者的規則:「港鐵規定我們拆掉前軸才可上車,但拆了就要單手穿一個輪,另一隻手推住難以平衡的單車,結果更易撞到人。」他們去過大清早踩單車上班的「天光ride」活動,回想當時,「警察刻意開路,排場像搞場大龍鳳,其實我們只是想普通地以單車上班,但卻搞到如遊行或大型活動。當路人覺得這場景是『有事發生』,單車行就只如煞有介事的活動,更難讓它融入日常。」

達達和雨順是帶有目標地出發的,但先要有彼此能經得起風浪的感情。為了準備一年之旅,去年八月,他們來到青海湖,練習相處的默契、挑戰對方所能包容的限度。(盧翊銘攝)

開設專頁「追軸生命」、回港成立「單車旅行基金」、參與倡議

單車不止是旅行的速度、也是在居住之地能讓人依靠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單車是一種感受觀能和理解身體的交通工具,那麼有路就可以實踐、當下就可以發生。

此次長征,達達和雨順將開設facebook專頁「追軸生命」,紀錄旅行二三事,打破踩單車辛苦又麻煩的想法,「別人以為踩單車很累,但其實你會特別清醒,感觀放大讓你振奮精神,習慣了那種生理機能,單車就成為日常一部分。而且麻煩的不是單身本身,而是以主要交通工具為主軸發展的城市規劃。」

達達曾在單車生活組織「Bike The Moment」兼職,推動過單車市集和城市遊。然而他漸覺得自己看得不夠多,如是出去看世界同時,亦期望旅程有延續的尾巴,未來參與城市規劃倡議,讓更多人走在生活方式更能自主的道路。如擬於回港後成立「單車旅行基金」和參與倡議工作,為不夠條件卻滿有熱情的青年提供補貼資源和單車資訊,一如「當你滿有熱情做一件事,總會有人在旁幫忙你」的後盾;亦同時期昐有更實在的視野和知識參與倡議工作,讓香港終能成為有利單車者的城市。

為儲旅費而炒散日睡四小時、未出發已思考如何讓旅程得以延續,他們花上巨大力氣發夢,並把它推向即將出發的階段,如是當大人苦口婆心,擔心他們花掉光陰,不去找工作安穩儲錢時,達達會擺出「who cares」的笑容道:「我和雨順的學科,若投身社福界,受「一筆性撥款」影響,只能做月薪萬一二的活動幹事。與其在一池死水的香港,不如出去看看世界,時代變了,逆向思維才有新的可能性。」

他們將以單車緩緩越過16500公里,但願二人在野外最冷時刻想起溫熱的夢想;再度遇上大逆風時想起,最終回望後頭,會發現原來可以靠自己走了那麼多哩路。只要捱過上斜吃力的過程,一定會有落坡的快感。

二人計劃開設名為「追軸生命」的facebook page,上載出發後的種種光景,紀錄生活、也推動單車文化。「隱形香港」將不定期更新他們的旅程與見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