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虐打B女】社工稱家暴受害者多不敢求助 政策阻社工貼身支援
於星期四(6月29日)深夜時分,網上流傳一段虐兒短片,引起網民關注。片中的男子發狂虐打2歲女嬰,拍片者是男子的同居女友,她只能在一旁勸阻:「唔好再打佢,我無力阻止你啊。」該段短片在去年3月拍攝,片段由女友的友人公開,始揭發事件,涉案男子正在服刑。根據社署數字,2017年1月至3月的新呈報虐待兒童個案共有256宗,其中身體虐待有108宗。但就如這段影片一年後才被揭發,究竟香港還有多少人活在家暴的陰霾下,卻難以求助?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的家庭活動及資源中心亦有接觸家暴個案,部門主任彭安瑜指許多受家暴婦女在選擇求助時有好多憂慮,這些憂慮同時成為了求助的阻力。對於日前流傳的虐兒片,她認為拍片者當時可能「驚到唔知點做」,不能阻止男友的暴力行為,唯有拍下短片,卻不知如何處理,就如許多家暴受害者一樣。
家暴受害者不敢求助 說服自己維持現狀
彭安瑜指家暴受害者多會為了保護自己的伴侶,亦不想讓人知道家庭有問題而三緘其口。她們多會這樣想:「可能無嘢嘅。可能之後會好啲。」彭安瑜指第一步要讓他們意識到問題:「(施暴者)唔係緊張所以打吓,唔係之後就唔會打,唔係只係呢排心情唔好所以先打。眼見很多的個案之後都係會打。」
除此之外,有些求助者會害怕婚姻的轉變,例如與丈夫分開,會覺得「使唔使去到咁」,而決定維持現狀。假設施虐者亦是是家庭唯一的經濟支柱,受害者面對的阻力就更大,因為一直而來依靠丈夫,害怕將來無法生活。有時彭安瑜會提議:「萬一無錢,可以暫時申請綜援先。唔好為咗呢樣嘢(選擇唔求助)。」但是,她們會因「唔想靠社會養」而卻步。在她們未與丈夫分開前,彭安瑜會建議她們先開始做兼職工作,將小朋友交給及丈夫以外的人照顧,減少他們的相處時間避免暴力發生。她提到,有些丈夫會監控婦女,例如不准她們見社工。有些婦女害怕讓丈夫知道正在接受輔導,彭安瑜打電話去他們家約時間時會用「暗號」,表示丈夫當時在家不宜討論。
社署政策致須「跑數 」 社工難跟足個案
面對種種憂慮,求助人願意求助固然重要。同時,彭安瑜認為社工有責任製造條件和環境讓他們更容易踏出第一步。彭安瑜的經驗讓她道出:「關係好緊要。」社工與求助人建立信任,才能令求助人更易道出難以啟齒的家暴問題。然而,建立關係不是說有就有,而是需要時間慢慢經營。
彭安瑜曾協助一名因面對家暴導致精神分裂的求助者走出低谷。 那時候,彭安瑜付出許多時間關心她,甚至陪她睇醫生,得到她的信任道出家暴問題:「信我先講,先肯去睇醫生。」當求助人面對危機的時候,最需要可信賴的人的陪伴,而這都需要社工付出時間和心機。但這大概只能回到「整筆過撥款」政策實行以前。
自2001年政府推行「整筆過撥款」後,社福機構需要向不同的基金會申請撥款。社工因而要「睇數達標」,透過舉辦活動申請資源,同時要求機構達標接更多新個案。但原有的個案都要花時間去跟進:「唔可以叫人求助,之後原來無人得閒理佢。」時間所限,有些個案就可能因此「跟唔足」。彭安瑜指,有些求助人之前求助過1、2次覺得無用,就會對社福制度欠缺信心。這亦關乎社福資源和人手的短缺,有些家暴個案轉介去綜合家庭服務中心之後,彭安瑜曾聽中心社工說「未必見得咁多,好『救火式』」,中心會優先處理危急個案,「危急前、後」就可能「見得唔多」。然而,「危急前、後」是最需要花時間建立關係和信任。彭安瑜指有些求助人會回來社區中心找原本跟進的社工,始終求助人與社工的關係在社區中心建立,較容易開口講出難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