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說明書】工作太累人,成年也要Gap year?別讓逃避成籍口!
今天就放下辭職信,背上最輕便行李,出走一下好不好?
在國外,學生的「Gap year」很常見。但近年,卻興起「成人Gap Year」,不少上班一族毅然辭掉工作,留白一年,四處旅遊。乍聽浪漫至極,現實又能不能浪漫到底?
Gap Year 不是逃避手段,回來或是更大的煩惱?
在此之前,我們必須承認一回事。這就是一般來說,成長一定是沉悶和痛苦的,因為我們以童年來作對比。沒了爸媽護航,自由的時間,都由無窮無盡的責任來填充。感覺壓得透不過氣,工作不順心如意,那是正常不過的事,因為社會是這樣、現實是這樣。於是當有一群人走出來提出:「我們出走吧」,很多人當刻便會感覺如「中箭」,心中吶喊:「對!我就是想這樣!」
但是,那是真的想要旅遊,還是只是「逃避」?
記得數年前有一段日子,筆者與友人最愛抱怨工作的種種,時時誇下海口:「不做白不做!我有的是時間、機會!」然後有位比我們年長的人只是拋下一句:「其實你是不喜歡你的工作,還是不愛工作?」
前者倒易辦,後者卻只是懶惰。但無論你是前是後,Gap year絕不能讓你脫苦海。於很多人來說,它只是一個很「有型」的籍口,讓人逃離一下該負的責任罷了。所謂,旅行的意義在旅途,也在於回來,回來帶甚麼,難不成一輩子流浪,你又會快樂嗎?
跟戀愛一樣,以怎樣的方法開始,也是以怎樣的方法告終。你逃避開展旅途,回來還不是要面對一樣的問題嗎?
困在辦公室太浪費?出走也可以是蹉跎。
筆者不是在否認它的意義,我固然也想去一個完全沒有軌跡的旅遊,可是我有自知之明,我知道甚麼都有個「限額」-金錢是、時間是、機會亦然。
這些瀟灑的旅人,常常都是二十多歲,將近三十,掙扎了數年,卻忽發奇想:「我是誰?我在做甚麼?又該做甚麼有意義的事情?」進而便認定了在旅行要趁年輕,不然便沒有機會了,因為精力有限。
可是筆者卻很「老土」地認為,這限額若在「旅行」如是,在工作上、你想達到的目標上亦是如此。剛開始的時候,我們都會有很多機會讓我們向着目標進發,我們可以埋怨不想工作,也可以拼命去衝,為了自己。在這關鍵時候,你要徹夜不睡,不為甚麼喝酒蹓躂,還是為了自己喜歡的事,「拼死衝刺」?
若十多歲的意義在於揮攉和錯過,那麼二十多歲的意義相信絕對不是重蹈覆轍,三十多歲?則又是另一個故事。
有人時時把「體驗」這個很「玄」的詞語掛在嘴邊,可是它其實完全沒有說服力。因為,你到樓下「老麥」坐一整天也可以是一種體驗啊?何必走到大西北?
最佳的Gap Year年齡竟是37?豐富的閱歷令Gap Year更精彩。
即使筆者似是把「Gap Year」說得那麼不堪,但其實我不是覺得人沒有留白的需要,只是時機不對。
根據旅遊公司Florida4Less的調查,他們訪問約2000名英國人,得出最佳的「Gap Year」年齡是37,因為他們相信他們在更豐富的閱歷和經濟基礎下,才能最能善和享受「Gap Year」。訪問沒有列明原因,但筆者設想,因為在這樣的年齡,這樣的「留白」絕不為了逃避,計劃應會更周全,才能最精彩。
他們選出最受歡迎的五個地方如下:
或許,換一個角度看,要是你現在想走但不能,你也可以安慰自己:我只是把最好的留在後頭!
Sources: Independent uk, Refinery 29
女生總在你身邊,請下載《香港01》App
立即下載: https://hk01.onelink.me/FraY/hk01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