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迷思】是誰偷走了我們的時間?

撰文:許芷婷
出版:更新:

有沒有發現,長大後時間過得特別快?

我記得小時候的時間是「一步步」地過的。對於時間的「初體驗」,便是小時候上課,總愛裝作看前方的老師,其實是看她背後的鐘,一秒一秒地跳,跳到天荒地老都未下課。放學便回家看卡通、吃茶點、做功課、吃晚飯⋯⋯一天是如何的漫長。如何漫長也不及暑假長,那時最愛拖著媽媽買餸,回家要爬又長又斜的路,我看著二人的影子慢慢拉長,一步一步數,回家的路彷彿太長,卻很快樂。數著數著,眨眼變大個,日子忽然很短,只有兩部份,就是上班和下班。相信不少人都曾有這感覺,時間在畢業後、長大後便好像過得愈來愈快了。原來,這並非只是感性或不願長大,而是大家都會經歷的心理現象。以下就以三個解說讓我們一起打破迷思:

(《阿媽 今晚食乜餸》劇照)

解說一:「比例」理論-年紀越大時間過得越快?

(《The time traveler's wife》劇照)

我們長大後會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快,其中一個最有名的解說就是「比例」理論。每每我們長大了一點,我們的每一分秒所佔我們極個人生的比例都會小一些。例如,當你一個月大時,一星期就已經是你四份一的人生。當你14歲時,一年就是7%的人生。以量來說,以前的一年與現在的一年長短是一樣的;以比例來說,那就大不同了。當你30歳時,一星期只佔極小的部份。這就是以「數理」的角度解釋了為何我們會有時間過得越快的錯覺。

可是,這說法有一個盲點。就是它假定了我們都是把每一分秒都放在整個人生上比較,好像每一秒都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可是,我們並不是這樣的。人生中的每一秒都可以與別不同,我們看它的價值並不會因為自己生命的長短而有所改變。

解說二:「生理」理論-溫度越高時間過得越快?

(《Gone girl》劇照)

小孩子的身體與成人大不同,因此也有人以「生理」的層面解說對時間流逝的不同感覺。因為妻子的一場高燒,啟發到心理學家 Hudson Hoagland 把對時間的感覺聯繫到人的體溫。當年他的妻子卧病在床,他則在床邊照顧她。就算他只是走開一陣子,她也會「渡秒如年」。於是他便在她不同體溫的時候作實驗,發現她體溫高的時候會覺得時間漫長一點。他接著也跟學生們做了不同的測試,都證實了他的假設是正確的。而小孩子的體溫一般比成人高,時間便猶如冷縮熱漲一般。

解說三:時間過得快-原來因為我們不再無知。

(《29+1》劇照)

除了「時間的比例」和體溫外,要數小孩子跟成人最大的分別就是對世界的認知。英國利茲貝克特大學的Steve Taylor認為這是最完美的解說,就是他認為我們對時間快慢的感覺源於我們接收的新資訊。愈多新資訊,時間就過得愈慢。早在六十年代就有心理學家做過實驗,他們播放兩段長度一樣的聲帶,一段較多聲響,用以比作更多資訊。結果大多數人都認為較多資訊的錄音帶時間較長。結論是:資訊越複雜,感覺時間就越長。

在小孩子的眼中,事事新鮮,完全不像成人般對世界「見慣不怪」,甚至盲目。因此常常有人說小孩子的世界是不同的,所有感覺都是強烈的,好像更真實、更美麗,或許是如此「認真」地對待每種感覺,也更「腳踏實地」地感受每一分秒,不像現在般營營役役,時間便好像過得慢一點。

三個說法中,你又認為哪個最準確?我就最喜歡最後的一個。因為只有它是最浪漫,好像我們還有些希望可以「扭轉乾坤」。我們沒法讓自己回到小時候般無知,但我們可控制我們看事物的態度。我們可以一樣抱有事事新奇的「初心」,可以「大智若愚」,亦可以在經歷過後,仍然選擇拿出真心感受世界。不止可以把時間拉長來過,也彷彿找回兒時那「一步步」的快樂。


你可能感興趣